近期,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祝家庄遗址传来考古新发现。
考古团队在此发掘出一处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建筑基址,还发现了与金属冶铸、陶器烧造等手工业有关的遗迹和遗物,为研究古琅邪地区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2024年3月到2025年1月,为配合沈海高速改扩建,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联合青岛西海岸新区博物馆对祝家庄遗址进行发掘。共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设置37个探方,清理遗迹总数696处。
本次发掘了一处规格较高的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建筑基址,包含基槽、磉墩、房址、排水系统等相关遗迹,并且发现与金属冶铸和陶器烧造等手工业有关的遗迹和遗物。
从发掘情况来看,祝家庄遗址年代最早可达西周晚期,遗址主体为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建筑基址。基址包括体量较大的基槽、磉墩、排水系统和壕沟等,结合出土瓦当、钱币等文物和周边琅琊台遗址案例来判断,建筑基址应为西汉时期。
建筑基址磉墩
建筑基址排水系统
但在灰坑、水井等遗迹中还发现数量不少战国时期素面和卷云纹半瓦当,且遗址改建迹象不明显,表明遗址可能始建于战国时期,西汉时期沿用,甚至也存在西汉时期建筑是从战国建筑增补、发展和演变来的可能性。从建筑基址的规模、等级来看,祝家庄遗址在战国至西汉时期应该是属于该区域内的县级核心聚落。
战国秦汉时期瓦当
建筑基址南侧发现大量与金属冶铸相关的遗存,表明该区域内存在铁质农具冶铸业,石范上的大篆字体是典型齐地流行文字,表明祝家庄遗址的金属冶铸业可能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
祝家庄遗址西侧约2.5公里处便是铁橛山,据《胶南县志》记载,山中至少存在5处铁矿分布点,近期展开的铁橛山东麓区域系统调查发现,在石人泊村北的山谷中发现2座冶铁窑炉遗迹,通过对窑炉炉壁进行释光测年显示,年代为距今2000年前后的两汉时期,石人泊冶铁窑炉很可能是对采自铁橛山中的铁矿石进行初步炼制之地,祝家庄遗址是将石人泊炼制的铁制品进一步铸造、锻造成铁农具的场所。
铁质农具石范
值得注意的是,祝家庄冶铁遗存中还并存大量陶器烧制遗物,表明祝家庄冶铁遗址兼营陶容器和建筑构件的烧制,陶窑可能兼具铁器热处理功能。《汉书·地理志》:琅邪郡,户二十二万八千九百六十,口一百七万九千一百,有铁官。结合发掘出土遗址的规模和等级,祝家庄遗址很可能为琅邪郡铁官治所所在地。
祝家庄遗址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珠海街道祝家庄村东,是青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所在区域为两山之间的冲积平原地形,南望大珠山,背倚铁橛山,地形平坦,矿产资源丰富,山中发现有多处铁矿点分布;水源充沛,发源于此山东麓的风河和南河在遗址东侧交汇。通过对祝家庄遗址所在的风河流域展开的区域系统调查发现,祝家庄遗址是风河流域目前已知面积最大的聚落遗存,遗址时代从新石器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
祝家庄遗址地理位置
过去二十多年间,祝家庄遗址曾进行过3次考古工作,2012年发现在祝家庄村东存在3组战国至汉代的陶排水管遗迹,这是首次认识到祝家庄遗址内分布有等级较高的建筑基址。近年来,与祝家庄遗址关联较紧密的安子沟、土山屯和王家楼等汉墓群陆续被发掘,以及琅琊台遗址的研究成果,逐渐加深了对祝家庄遗址的认识。
祝家庄遗址发现的战国时期素面和卷云纹半瓦当以及西汉时期的“千秋万岁”瓦当和琅琊台遗址发现的同类型器物高度吻合,结合祝家庄遗址周边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的“荆公孙敦”和“左关铜量”这些重要青铜器,表明铁橛山东麓的古琅邪地区在战国时期是齐国重点经营的地区。祝家庄遗址的发掘对于研究古琅邪地区战国至秦汉时期文化面貌、历史文化更迭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YY,本文由青岛西海岸发布制作,来源于中国文物报、青岛西海岸新区博物馆,转载请注明来源。)
更新时间:2025-05-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