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8点,新华社发出新闻:中美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声明里说,双方再次暂停实施24%的关税90天。当地时间8月1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行政令,将对中国的关税暂停措施再延长90天。
关税“休战”的台前幕后
8月12日,中美两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达成协议,宣布再次暂停对对方商品加征24%的关税,有效期至11月10日,同时保留剩余10%的关税。这是继5月日内瓦会谈后,双方第二次延长关税“休战期”,标志着中美在贸易摩擦升级边缘的暂时妥协。
此次谈判的核心人物——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在斯德哥尔摩进行了两天密集磋商。协议文本中刻意使用“修改关税实施”而非“取消关税”的表述,暗示双方仍保留随时重启关税战的法律空间。这种“部分暂停”的设计,既避免全面对抗,又为后续博弈预留筹码,折射出中美在战略竞争与经济依存间的微妙平衡。例如,美国对中国科技产品保留10%的基础关税,同时暂停24%的高关税,既维持了谈判压力,又暂时缓解了企业供应链压力。
美国的“三重困境”与战略算计
首先是国内经济的“高压锅效应”。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正遭遇“反噬”。美国企业因供应链中断叫苦不迭,农业州选民因对华出口锐减怨声载道。据行业分析,若关税全面恢复,美国零售业成本将激增15%,普通家庭年均支出可能增加高达2400美元。更棘手的是,美国半导体企业因对华出口限制损失惨重,英伟达等巨头被迫游说政府放宽管制。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政策,迫使特朗普在中期选举前寻求缓和。例如,美国对中国加征的关税中,约60%的成本最终由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承担,推高了国内通胀压力,6月CPI同比上涨2.7%,创2023年2月以来最大单月涨幅。
政治博弈的“边缘策略”。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始终带有强烈的政治操弄色彩。他在协议签署前突然要求中国将大豆进口量“翻两番”,试图复制2018年“农产品换关税”的成功模式。这种“最后通牒式”谈判手法,既是对国内保守派的交代,也是对中方底线的试探。正如美国前贸易代表莱特希泽所言:“关税是谈判的武器,不是目的。” 然而,这种策略的风险在于,过度依赖关税施压可能导致全球贸易秩序进一步紊乱,甚至引发其他国家的联合反制。
技术霸权的“防御性焦虑”。美国对中国科技崛起的警惕从未消退。尽管暂停部分关税,但美方仍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强化出口管制,甚至要求中国企业将15%的芯片销售收入“进贡”给美国政府。例如,美国商务部近期修订的“外国直接产品规则”将管制范围扩展至产品的下级供应链,只要含有美国限制的技术或设备,即使是第三方国家生产的产品,出口到中国也需美国许可。这种“关税让步+技术封锁”的组合拳,暴露其试图通过规则重构遏制中国发展的深层意图。
中国的“韧性防御”与破局之道
对等反制的“精准手术刀”。中国的应对策略展现出“稳准狠”的特点。在关税领域,中方对美国农业州实施针对性反制,直接冲击特朗普的票仓;在非关税领域,通过暂停科技产品采购、放宽服务业准入等组合拳,迫使美方在谈判中让步。更关键的是,中国加速推动“一带一路”贸易网络,2025年上半年对东盟出口增长18%,有效分散了对美依赖。例如,中国对美国大豆的进口量在关税反制后下降,但通过增加巴西、阿根廷等国的采购,确保了国内供应链的稳定。
产业链升级的“备胎计划”。关税战倒逼中国加速产业自主化。华为昇腾芯片突破美国封锁,宁德时代在欧洲电池市场份额逆势增长至28%,这些案例印证了中国科技企业的突围能力。与此同时,中国对稀土出口实施精细化管理,将镨、钕等关键元素纳入管制清单,形成对美“芯片换稀土”的战略威慑。例如,中国稀土出口管制直接影响美国军工产业的核心材料供应,迫使美方在半导体谈判中做出一定妥协。
规则博弈的“制度性突破”。中方在斯德哥尔摩会谈中力推建立“中美经贸磋商机制”,将贸易、科技、绿色能源等议题纳入长期对话框架。这一机制的实质,是试图将中美博弈从“丛林法则”转向“规则竞争”,避免问题碎片化。例如,双方已同意对汽车零部件、半导体设备等437项商品启动关税豁免清单动态调整,预计2025年四季度前完成首批约120亿美元商品的关税下调。这种机制化对话虽不能解决所有分歧,但至少能防止冲突失控。
90天后的“十字路口”
谈判桌上的“硬核交锋”。未来三个月,双方需直面三大难题:
科技脱钩:美国可能进一步收紧半导体出口限制,而中国稀土管制或升级,形成“芯片换稀土”的战略僵局。例如,美国对14纳米以下制程芯片的出口管制与中国对镨、钕等稀土元素的出口限制,可能形成“技术-资源”博弈的死循环。
结构性改革:美方要求中国开放金融、医疗等服务业市场,中方则要求取消对中企的“实体清单”限制,这涉及两国经济制度的根本差异。例如,中国在金融领域的开放需平衡国家安全与市场准入,而美国对中企的制裁本质上是技术遏制策略的延伸。
全球规则:在数字贸易、碳关税等新领域,中美分歧可能影响WTO改革进程,甚至重塑全球治理体系。例如,美国推动的“友岸外包”与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规则对接,将决定下一代全球价值链的话语权归属。
风险与机遇的“双重变奏”。对未来谈判的评估:
最坏情景:若谈判破裂,美国可能将关税恢复至145%,中国则可能加大对美农产品和能源的反制,全球经济或陷入“二次衰退”。例如,美国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的额外关税若达到145%,将导致中国对美出口成本激增,进而影响全球供应链稳定性。
最佳路径:双方以关税暂停为契机,在知识产权保护、国企竞争中性等领域达成中期协议,为2026年大选前的全面和解铺路。例如,中美已在伦敦会谈中就半导体设备出口限制和液化天然气采购达成初步共识,这种“技术换能源”的模式有望成为后续谈判的范本。
笔者认为,贸易战没有赢家,但对话能创造共赢。 中美能否在这90天内找到“最大公约数”,将决定全球经济的未来走向。
关税暂停90天,是中美博弈的一个“逗号”,而非“句号”。它既反映了双方避免全面对抗的现实需求,也暴露出深层次矛盾的复杂性。对中国而言,这是一个“练兵”的窗口期——既要抓住机遇扩大出口、稳定产业链,更要加快内需驱动和技术自主,减少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对美国而言,这是一个“纠错”的机会——若继续沉迷于关税大棒,终将损害自身企业竞争力和消费者利益。
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任何“脱钩”都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下策。唯有通过平等对话、规则共建,才能在竞争与合作中找到平衡,这不仅是中美两国的责任,更是全球经济稳定的关键。单边主义不得人心,开放合作才是人间正道。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既是对历史负责,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注:本文作者为“秦安战略”智库核心成员李建兴,为本平台原创作品,欢迎朋友们留言交流,一起网聚智慧、网聚人气、网聚力量。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