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武小台出土的“保晋戈”传奇



保晋戈

成武县博物馆的古代兵器陈列橱窗里,有一件春秋时代的青铜戈,穿越千年时光,至今仍散发着幽幽的青光,透出阵阵寒意。一眼看去,它和其他青铜戈没有什么不同,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其一侧刻有古朴的金文——“保晋戈”。

这是菏泽市内博物馆收藏展出的古代兵器中唯一一件刻有文字的戈,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据了解,该青铜戈是1990年9月成武县文物管理所征集的,于1972年出土于该县的小台遗址,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铜矛、铜剑


和其它兵器不同,对于戈的各个部位都有专门的命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援、胡、内。援是戈平出的尖头部分,两边有刃,像一柄平出的匕首,既可以平推敌人的脖子部位,也可以像镰刀一样割拉敌人的脖子、腿等部位,还可以用尖头啄、扎敌人。胡是援的直下部分,和援几乎呈直角,上面有两个或多个孔,可以把戈穿绑在木柄上。内是援后面的短柄,上面也有孔,也是为了更牢固地绑扎在木柄上所用的。《考工记》记载:“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大意就是说,戈的援上下的刃之间两寸宽,内四寸长,胡六寸长,援八寸长。但由于春秋时期度量衡的不统一,各地制造的兵器实际大小是有差异的。

保晋戈铭文

成武县博物馆的这件戈援长 11.5 厘米,胡长 6 厘米。“保晋戈”三字就竖排阴刻在援的内侧。那么,这件兵器为什么叫“保晋戈”呢?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保卫晋国的戈。既然是保卫晋国,肯定晋国发生了有外敌入侵的大事件,刻有铭文的戈也不是单独这一件。为了反抗侵略,晋国的人或者是在战前铸造了这些戈,或者是战后为了纪念这件事在戈上刻上了铭文。既然是保卫晋国,那么,春秋时期,成武县并不属于晋国,晋国的所在地在今山西省,为什么晋国的兵器在成武县出土了呢?这一切的背后,肯定有着不为人们所知的大事件。

成武县文史大家张长国老师分析: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十五年,赵鞅使邯郸大夫午,不信,欲杀午,午与中行寅、范吉射亲攻赵鞅,鞅走保晋阳。”这段历史说来话长。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 495 年),赵鞅(赵简子)欲将住在邯郸的五百户卫国人迁往晋阳,让管理邯郸的族弟赵午回去办理这件事。赵午回邯郸后一说,大家都不同意,事情没有成功。赵鞅认为赵午起了不好的作用,准备杀赵午,赵午就与中行寅、范吉射起兵攻击赵鞅。赵鞅寡不敌众,退守封邑晋阳(今山西省太原一带)。晋阳城水深城高,赵秧一直坚守了有两年的时间。有研究者认为,赵鞅在这个时期铸造了保晋戈,为了激发士气,他特地要求在戈上铸造了“保晋戈”三字,以示退无可退。

到公元前 493 年,赵鞅在外援的帮助下,击败范氏、中行氏,两人逃入朝歌(今河南淇县)。赵鞅在友军支持下,率晋军包围朝歌,而齐、鲁、宋、卫、郑、鲜虞等国则支持范、中行二氏。齐国向朝歌运输粮食,并由郑大夫子姚、子般领兵护送,范氏出城迎粮。赵鞅知道后,领兵前去截击。与郑军在铁丘(今濮阳西北)展开激战。当时郑军势众,赵鞅的兵力少,为激发士气,他在战前誓师中宣布:“克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左传·哀公二年》)。这也是战国军功制度的源头。晋军士兵争着立功,士气高涨,晋军大败郑军。

因为鲜虞、齐国、卫国支持自己的敌人,赵鞅在兵力强盛后,开始率兵开始征伐他们。公元前 489 年,赵鞅率晋军伐鲜虞;前 485 年春,赵鞅率师伐齐国;前 481年春,伐卫国。战争非常激烈,也许是当年赵鞅在晋阳铸造的兵器很多,质量也很好,所以,十年之后,这些兵器仍然能继续使用。在赵鞅伐卫国时期,成武县西的曹国已被宋国所灭,成武县成为宋国北境,成武县的小台遗址在老城城区东约三里,北面约二十华里就是鲁国的南部边境重镇——南鲁,东部四十里就是鲁国西大门——防城。也许在晋军伐卫的过程中,一个卫国的小兵在战斗中获得了晋军的兵器,失败后向东一路逃亡,然后,带着自己的矛和获得的战利品“保晋戈”隐居在了这个进退自如的边境地带,并老于乡间。最后,他带着自己的荣光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也许,这就是“保晋戈”的传奇经历了。两千多年后,适逢盛世,“保晋戈”被征集收藏于博物馆中,这也是“保晋戈”在历史中最好的归宿了。

根据《伯乐文化志》及网友提供信息及张长国老师文章整理。整理者:孙智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7

标签:历史   成武   传奇   晋国   成武县   兵器   邯郸   中行   齐国   公元前   士气   敌人   青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