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已经忍无可忍,对欧盟发出2道制裁,意大利还想对中企下黑手

8月,世界经济格局因为中欧贸易摩擦再度升级。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速已降至1.7%,创下近十年新低,背后正是欧美多地频繁出台贸易壁垒、加征关税、启动调查等行为所致。

世界银行的报告更是明确指出,若欧盟对中国关键产品实施更严厉限制,全球制造链有可能在三年内损失高达1.2万亿美元的产值。正当全球市场为去风险化付出高昂代价时,欧盟部分国家却在中欧经贸摩擦这一漩涡中愈发激进,最新案例便是意大利试图对中国企业采取更为极端的限制措施。

意大利“打黑手”引爆新争端

8月上旬,意大利政府宣布对中国新能源企业启动“双重审查”,涉及产品包括锂电池、光伏组件及高端电动汽车零部件。意大利经济部公开称,此举是为了“保护国家战略产业安全”,但业内普遍解读为对中企的歧视性打压。

意方不仅配合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电动车“反补贴”调查,还独立追加对中国电池企业的合规核查,并提出有条件限制中国资本参与本地重大基建项目。

意大利这一系列动作,立即引发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严正交涉。多家中国新能源龙头企业如宁德时代、隆基绿能迅速发表声明,要求欧方尊重世贸组织基本规则,警告意大利政府不要“以安全为名行保护主义之实”。

与此同时,欧盟内部关于“去中国化”的辩论愈演愈烈。欧盟委员会7月刚刚公布《欧盟供应链风险报告》,点名中国在关键原材料、绿色技术和高端制造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

德国联邦工业联合会警告,若对中国供应链实施广泛限制,德国制造业将面临“不可逆的供应链断裂风险”。但法国、意大利等国却持续推动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加大限制,意大利的“黑手”操作成为最新风暴眼。

中方两道制裁举措,彰显强硬立场

面对意大利及欧盟的节节紧逼,中国政府于8月12日深夜发布两项针对欧盟的反制措施。第一道制裁,针对欧盟28家涉及新能源和高端制造的企业,暂停对其出口稀土、锗等关键原材料。商务部发言人指出,这一举措是“不得已的回应”,目的是维护中国企业正当权益。

第二道制裁措施更为直接:自8月16日起,对欧盟境内三大港口的部分进口农产品实施高频抽检和临时关税上调。中国海关部门在声明中强调,抽检针对“存在检疫风险和贸易歧视”的特定产品,临时关税上调幅度最高达15%。此举引发欧盟多国农产品出口商的高度紧张,荷兰、法国、意大利的农业协会均已表示担忧。

这一系列反制动作,释放出中国“寸步不让”的信号。中国外交部在例行记者会上明确表示,中方不会在核心利益和合法权益问题上妥协,奉劝欧盟个别国家“不要玩火自焚”。

新能源、稀土、锂电池、高性能材料成为本轮中欧摩擦的核心领域。据国际能源署(IEA)2025年新发布的报告,中国在全球锂离子电池产能中占比高达77%,稀土供应量占全球总量的近60%。欧盟高度依赖中国的原材料和中间品,特别是在电动汽车、风能和光伏环节。

今年以来,欧盟已发起7起针对中国新能源及高端制造业的贸易调查,涵盖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领域。意大利在欧盟内部不断推动“加码中国调查”,不仅主张扩大对中国企业的产业补贴调查范围,还尝试推动欧盟建立“供应链安全联盟”,以对中国实施更高门槛的准入限制。

不过,欧盟内部对于这种激进路线并非铁板一块。德国、荷兰等出口大国担心与中国关系恶化会拖累本国工业升级和就业。8月,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公开警告:“如果欧盟继续升级对华贸易壁垒,欧洲制造业将自食其果。”

贸易战升级背后的全球供应链焦虑

全球供应链已因地缘政治博弈而变得异常脆弱。联合国大会近期发布的《全球供应链稳定性展望》报告显示,上半年,全球供应链中断事件同比增长18%,大部分源于贸易壁垒、运输延误及政策不确定性。中国商务部相关负责人指出,欧盟频繁对中国企业实施贸易限制,不仅损害中国出口,同时也冲击了欧盟自身的经济复苏。

意大利的“打黑手”之举,更是被中国媒体和业内人士解读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中国稀土行业协会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中国对欧盟稀土出口同比增长12.6%,但欧盟对中国稀土进口依赖度已超过83%。如果中国进一步收紧稀土出口,欧洲高端制造、航空、军工等领域将面临断供危机。

欧洲多国企业也在密切关注中国的反制措施。法国国际关系研究院专家认为,中国的稀土和高新材料管控不仅是“技术性反制”,更是对欧盟“政治敲打”。一旦中方加大制裁力度,欧洲新能源产业链将面临结构性冲击,难以在短期内找到替代供应。

欧盟委员会推动对中国采取强硬措施,但各成员国利益分化明显。德国、比利时、瑞典等国更看重对华合作与市场准入,主张以谈判解决争端。而意大利、法国、捷克等则更倾向于“安全优先”,推动设立更高壁垒。欧盟内部的裂痕,使得欧中贸易政策在执行上出现摇摆。

8月初,欧盟议会举行供应链安全专题听证会。德国议员在会上直言:“与中国对抗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欧盟必须维护自己的开放性。”但意大利议员则称:“中国企业大举进入正在蚕食欧洲高科技产业,欧盟应当设立防火墙。”

中国外交学院欧洲问题专家分析,欧盟对华政策不断摇摆,既反映了欧洲战略自主的诉求,也暴露出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被动地位。中方两道制裁措施,本质上是对欧盟“去风险化”政策的直接回应,提醒欧方不要轻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枢纽作用。

中美博弈暗流涌动,欧盟两头受压

中欧贸易摩擦加剧的同时,美欧之间的利益博弈也日趋复杂。美国在半导体、芯片、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领域对中国实施全面限制,并推动欧盟协同“对华去风险”。但欧盟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巨大难题:一方面要维护与美国的联盟关系,另一方面又不愿失去中国这一全球最大单一市场。

8月,美欧在阿拉斯加举行新一轮战略对话。美国商务部官员鼓励欧盟在关键领域“与中国切割”,欧盟则提出“平衡安全与发展”的务实路线。多家欧洲智库警告,如果欧盟完全跟随美国对华强硬路线,欧洲工业将面临“去工业化”风险。

与此同时,中国对美欧的关税政策已转入“休战期”,但双方博弈并未停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报告指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不确定性,正是中美欧三方在贸易、投资和技术领域的持续摩擦。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2025-08-13 17:06:中国对欧盟两家金融机构采取反制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5

标签:财经   意大利   黑手   忍无可忍   中方   欧盟   中国   欧洲   稀土   中欧   德国   反制   全球   新能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