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90年代,沙发上端坐着的这位老人,是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照片中,傅冬菊老人面容和蔼,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目光深邃的看向镜头,背后是在简单不过的家具。
谁能料到,眼前这位衣着朴素、气质低调的老人,竟是推动北平和平解放的关键功臣。
命运弄人,丈夫先行离世,儿女又远在大洋彼岸,此刻,她独自坐在沙发上,身形略显单薄,周身萦绕着孤独与空寂。
傅冬菊出生在山西太原,是傅作义将军的第一个孩子,当时,傅作义还只是阎锡山麾下的一名营长,在军旅生涯中默默耕耘。
小时候,傅冬菊就生得眉清目秀,模样十分讨喜,自然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傅作义给女儿取名“冬菊”,也是希望她像菊花一样坚韧。
年轻时候的傅冬菊长相甜美可人,笑起来显得更加的可爱,一头卷发很精致,衬托她整个人充满了魅力。
傅冬菊的长相随了母亲,模样清秀可人,而个头和性格却更像父亲,自幼便十分有主见,遇事总能有自己的想法。
抗战烽火燃起,傅作义坚守绥远,在前线奋勇抗敌,傅冬菊则跟着母亲辗转来到大后方重庆,傅作义一生廉洁奉公、两袖清风,家中的经济状况并不宽裕。
傅冬菊和母亲、弟弟妹妹只能挤在一座寺庙里,过着清贫却温馨的生活,为了不让父亲在前线分心,能安心杀敌报国,身为长女的傅冬菊懂事又坚强,从未向父亲写信伸手要钱。
她才情出众,靠着一支笔为报社撰稿,一篇篇稿件化作稿费,帮衬着家里日常开销。
每逢周末,她就领着弟弟妹妹往山上跑,砍柴、挖野菜,衣服袜子破了洞,她也从不假手于人,自己穿针引线,细细缝补。
在这段艰苦的日子里,她不仅深受抗日救亡思想的感染,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抗日的中流砥柱,更在劳动中逐渐形成了亲近劳动人民的世界观。
在重庆南开中学求学期间,傅冬菊就积极投身到进步活动中,她加入了中共南方局领导下的“号角社”,这个组织汇聚了一群心怀家国的热血青年。
傅冬菊热情又热心,主动承担起教学校工友们识字的重任,课余时间,她耐心地教工友们握笔、写字。
还绘声绘色地向他们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着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激发着大家心中的爱国热情。
由于“号角社”成员大多是高官子女,傅冬菊的身份也格外引人注目,她是傅作义将军的女儿,这一情况被周恩来知晓后,周恩来还专门接见了她。
1941年,傅冬菊从高中顺利毕业,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英文专业。
当时的云南,在龙云的开明治理下,思想氛围相对宽松,西南联大更是成为了民主进步力量的坚固堡垒。
在这里,傅冬菊加入了中共外围组织“民主青年联盟”,与众多共产党员有了更多接触,进步思想也在她心中深深扎根。
1945年,傅冬菊从大学毕业,成功应聘到天津《大公报》,成为一名记者,在当时,记者可是个时髦又吃香的职业,女记者更是备受瞩目。
傅冬菊身为名门闺秀,风度翩翩,气质出众,引得不少阔少竞相追求,可傅冬菊对这些无聊的应酬极为反感,觉得那些追求者不过是贪图她的家世和外表,毫无真心可言。
为了躲开这些麻烦,傅冬菊主动选择到副刊当编辑,这样一来就能减少抛头露面的机会。
此后,《大公报》副刊上常常出现一些别人不敢刊登的进步文章,这些文章观点犀利、充满正义。
傅作义察觉到女儿的变化,猜测她很可能是受了共产党的影响,心里十分担忧女儿的安危。
于是,傅作义托当时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为女儿办了护照,苦口婆心地劝她出国深造。
但傅冬菊态度坚决,她对父亲说:“国内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我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最终,凭借这份坚定的信念,傅冬菊说服了父亲,留在了国内。
抗战胜利后,傅作义满心期待国家能走上和平建设的道路,可又不得不听从蒋介石的命令,投身到内战之中,美其名曰“尽自己的职责”。
1947年12月,蒋介石一纸任命,让傅作义当上了华北“剿匪”总司令,但傅作义心里头清楚,自己可不想一辈子被蒋介石绑在战车上下不来。
傅冬菊时常去张家口探望父亲,她留意到父亲在认真研读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等文章,书上还被用红蓝铅笔密密麻麻地画了不少标记。
瞬间傅冬菊心里明白,父亲这是在审时度势,考量着时局的变化。
平津战役打响前,林彪率领的部队和傅作义麾下的守军,兵力都在四五十万左右,双方实力旗鼓相当。
真要是一对一硬拼、死磕到底,谁胜谁负还真不好说,那必然是一场血雨腥风、惨烈至极的鏖战。
说来也巧,傅作义将军的长女傅冬菊竟是隐蔽战线上的“地下党”,平津战役前夕局势紧张,她接到中共的秘密指令,以探望父亲的名义回到北平。
彼时,傅冬菊的身份极为特殊,既是父亲疼爱的女儿,又怀揣着特殊使命。
回到北平后,她凭借着这份得天独厚的身份,巧妙周旋于各方之间,不动声色地搜集着大量关键军事情报。
她行事极为谨慎,将这些情报偷偷传递给父亲在战场上的对手,这一系列操作,让北平守军如同被蒙住双眼的巨人,在战场上处处被动,屡屡受挫,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节节败退。
傅作义被困后,内心十分煎熬,情绪几近崩溃,他经常自己扇自己耳光,用头撞墙,甚至还咬火柴头试图自杀。
傅冬菊瞅准时机,耐心地劝父亲投降,最终,傅作义权衡利弊,决定让麾下五十万大军放下武器、不战而降。
北平迎来解放曙光后,傅冬菊转身奔赴天津,在《进步日报》挑起副刊编辑的重担。
为了低调行事,她始终以“傅冬”这一笔名示人,报社内外鲜有人知晓,这位行事利落、才思敏捷的编辑,竟是傅作义将军的女儿,她就这样默默在岗位上耕耘。
报社里的人对傅冬菊的情况都十分了解,她家风朴素,生活过得极为简单。
她一直住在那套二十几年都没装修过的老房子里,屋内家具寥寥无几,只有几张布面沙发,看起来平平无奇,却承载着她多年的生活痕迹。
傅冬菊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退休金除了要支付大量买药的费用,还得用来支付保姆的工资。
后来房改政策推行,要买房就得自己掏钱,可她一时竟拿不出足够的积蓄。
要知道,解放后傅作义将军就把自己的多处房产都捐献给了国家,可傅冬菊从未向国家伸手要过一分钱补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
到了晚年,傅冬菊过起了深居简出的日子,鲜少在公众视野露面,不过,她心里一直牵挂着公益。
平日里,她和弟弟傅恒省吃俭用,一分一厘都精打细算,好不容易攒下一笔钱,便毫不犹豫地捐给了“希望工程”,想为孩子们出份力。
不仅如此,她还积极联系各方人士,在山西省成功建设了两所希望学校,让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有了读书的机会。
然而,进入风烛残年之际,她的病情变得特殊,急需精细治疗,但院方有规定,只有副部级以上人员才能住进干部病房,几经交涉,最终也没能如愿,这让大家为她感到十分遗憾。
1995年,傅冬菊在人民日报社的岗位上光荣离休,之后,她前往美国,和早在1980年就定居美国的女儿一起生活了两年。
傅冬菊和丈夫周毅之可谓志同道合,二人都是记者,在新闻战线上并肩前行。
他们的婚姻也颇有传奇色彩,是由国民党上将杜聿明担任证婚人,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携手步入婚姻殿堂,开启了相伴一生的旅程。
解放后,周毅之投身到保家卫国与支援他国的战斗中,他跟随陈赓将军远赴越南,参与抗法战争,后又奔赴朝鲜战场,投身抗美援朝战争。
后来,夫妻二人一同前往香港工作,周毅之凭借深厚的专业素养,成为《人民日报》派驻香港新华社首席记者,在香港一待就是近十五年。
期间,他深入调研香港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版了《香港概论》一书,为人们了解香港提供了重要参考。
可惜1997年,丈夫周毅之因病离世,由于他们的女儿都在美国定居,傅冬菊晚年便主要居住在北京前三门的高层公寓里,远离喧嚣,过着平静又淡泊的日子。
一个八十多岁、儿女都不在身边的老太太,生活简单、不追求奢华,这倒也合乎常理。
可傅冬菊不一样啊,她为北平和平解放立下过汗马功劳,和这份巨大功绩比起来,她晚年这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生活,确实显得不成比例。
和那些高官厚禄、贪图享乐、过着腐败日子的人相比,她这日子过得也太寒酸了。
1995年她离休,本身就不是高官,也没贪污腐化的机会,那个年代的老干部大多靠工资过活,积蓄少是普遍现象。
不过,她晚年这俭朴的生活,恰恰彰显了她高尚、清廉的优良品质。
大众日报——在父亲傅作义身边“潜伏” 傅冬菊劝父“求和”(4)2009年11月23日
百年清华——力劝父亲傅作义起义的傅冬菊2009-10-14
百年清华——傅冬菊——冬天里盛开的一朵菊花2009-11-13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