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肖遥 王雪娜
考古学,是触摸大地深处文明脉搏的手,是解读时间长河中民族基因的密钥。每一次发掘,都在填补历史的空白;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先民的智慧。遗址博物馆,正是这些珍贵考古发现面向公众的殿堂,承载着连接古今、启迪未来的神圣使命。
7月16日,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同日举行的考古与遗址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群贤毕至。来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苏州考古博物馆等国内知名博物馆的专家,以及全国考古学界的30余位顶尖学者齐聚洛阳,思想激荡,共同聚焦考古与遗址博物馆发展的核心命题——现状、挑战与未来方向。
核心议题:每个博物馆都应有独特灵魂
“衡量一座博物馆的标尺何在?如何建设一座卓越的博物馆?”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陆建松抛出关键之问。
他倡议,博物馆是国民教育的核心阵地,作为社会教育机构,“每个博物馆都必须找到并确立自己独特的使命,这是其立足之本与灵魂所在。”
他呼吁,构建遗址博物馆展览策划设计的科学协作机制:要构建遗址博物馆展览策划设计的科学团队,明确职责分工:考古学家不能代替策展人,专家学者负责编写博物馆的阐释与大纲,策展人对文物的展示设计进行全过程指导和监理,前后贯通、三位一体,实现类似于作家、编导、演员的职责分工。
清华大学交互媒体研究所张烈教授从设计学视角,提炼出我国遗址博物馆的核心特质——“在地性”。他指出,遗址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应最大化利用其“原址”优势,突出“文物就在这里”的在地性,让观众产生“历史就在脚下发生”的强烈共鸣,体验身处遗址现场的沉浸感与岁月沧桑的震撼力。
针对如何持续激发观众好奇心的难题,张烈建议在布展中融入更强的趣味性与专题性,运用多元立体的叙事手段,为观众铺设清晰的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文明线索三条“好奇心导览路径”,引导其主动探索。
展示之道: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的历史价值,在于其充分彰显了洛阳悠久连续的建都史,在东汉自北魏朝代变迁的过程中,留在这方土地中的丰富文化内涵、独特城市建设,具有辐射周边的强大影响力,记录了中国历史从强汉到盛唐的恢弘历史进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魏故城队队长刘涛深入剖析了汉魏洛阳故城遗址的非凡价值。
在展览构思上,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匠心独具地选用“中、和、同”三个核心关键词,串联起“天下之中,河洛摇篮”的起源故事,让汉魏经典在馆藏珍品中交相辉映,对理解相关历史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国制典范,以及了解客家祖根、丝绸之路等知识有着重要的价值。
价值阐释:考古研究驱动博物馆生命力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李岗分享了考古视域下的博物馆保护与研究,“在考古研究与科技保护的前提之下,博物馆已经演化出活化利用、交流互鉴、遗产检测等扩展性职能,而这其中,考古研究应该是遗址博物馆成长的核心基础。”
与之相关联的,苏州博物馆名誉馆长陈瑞近着重阐释了“以考古出土成果为核心”的理念,强调了考古博物馆与综合类博物馆两条不同叙事路线、相互补充的关系。
整整一个下午的座谈,智慧火花不断迸发。洛阳本地的文博工作者奋笔疾书,记录下众多极具启发性的观点和亟待探索的课题。正如一位与会学者所言:“今日学术探讨中提出的问题,正是明日田野发掘手铲追寻的方向。当一个个问号被拉直,中国考古学面向世界的声音,必将更加雄浑、更加精彩。”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圣殿,文博工作者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时代重任。”与会者一致认为,这场思想盛宴,不仅为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更为我国考古与遗址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擘画了清晰路径,指明了前行的灵魂——独特的使命。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