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美国有自由女神、山姆大叔,可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俩文化标识之前,美国还有位“国民女神”,哥伦比亚夫人。
她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从17世纪就开始陪着美国的前身走,只是后来慢慢被淡忘了。
今天就跟大伙聊聊,这位曾经的“美国女神”,是怎么来的、又怎么慢慢没了声响,还留下了哪些痕迹。
哥伦比亚夫人的earliest形象,能追溯到17世纪的诗歌和布道里,当时被叫做“Columbina”,说是代表殖民地的“新天堂”。
到了1697年,马萨诸塞湾省的首席法官塞缪尔・休厄尔,在一篇文章里直接称她是新大陆的精神符号。
塞缪尔・休厄尔这人还挺有故事,他不光是法官,早年还参与过1692年的塞勒姆女巫审判,后来自己还公开忏悔了。
所以他给“Columbina”下这定义,其实藏着当时清教徒对“新大陆该承担啥神圣使命”的想法,这也算是殖民地民众慢慢有“咱们是一伙人”意识的早期体现。
到了18世纪初,“Columbina”的形象慢慢定型,改叫“Columbia”了。
她常以古典女神的样子亮相,穿长袍,手里拿着宝剑、橄榄枝和月桂花环,分别代表正义、和平跟胜利。
这时候美国独立战争也快爆发了,她直接成了殖民地的精神指引。
1775年,有位叫菲利斯・惠特莉的非裔女诗人,还写诗给华盛顿,喊着让哥伦比亚伸援手帮大陆军。
本来想只说这首诗的影响,后来发现菲利斯・惠特莉可不简单,她是美国第一个出版诗集的非裔女性。
当年奴隶主觉得她有天赋才给她机会读书,她那首《致乔治・华盛顿将军》登在《宾夕法尼亚邮报》上后,不少大陆军士兵看了都觉得提气,比单纯喊口号管用多了。
独立战争那阵,哥伦比亚的形象就是民众的集结号。
1798年,有个叫约瑟夫・霍普金森的律师兼诗人,写了首《向哥伦比亚致敬》,后来被谱上曲到处唱,成了19世纪美国常用的“非正式国歌”。
约瑟夫・霍普金森后来还当上了联邦法官,他歌词里写“哥伦比亚,幸福的土地!英雄的家园,自由的摇篮”,句句都对着独立后的美国说,也难怪大伙爱唱。
讲完她在独立战争里的作用,咱们再看看19世纪,这时候的哥伦比亚夫人,戏份可就更多了。
她不再是单打独斗,新出现的“山姆大叔”成了她的搭档,俩人一起当美国独立的象征。
“山姆大叔”的形象最早来自1812年美英战争时的肉类供应商塞缪尔・威尔逊,这一男一女的组合,一个偏精神层面,一个偏务实风格,还挺互补。
到了南北战争前夕,哥伦比亚夫人甚至成了“社会批判者”。
1860年有幅讽刺画,画里她正责打一个叫斯蒂芬・道格拉斯的人,还说他是“坏孩子”。
为啥这么对他?因为道格拉斯主张“州权奴隶法”,允许新加入联邦的州自己决定留不留奴隶制,这跟当时北方的废奴主张完全对着干。
大伙借哥伦比亚的权威形象骂他,其实就是想表达“不能让联邦分裂”的想法,这也能看出来,她的形象已经跟当时的社会矛盾绑在一起了。
1870年代之后,哥伦比亚夫人又换了角色,成了美国“天定命运”的象征,专门指引国家往西扩张。
“天定命运论”是当时美国西进的核心想法,觉得美国有“上帝给的使命”要把领土扩到太平洋沿岸。
1872年,有个叫约翰・加斯特的画家画了幅《美国进步》,这画里的哥伦比亚夫人成了最经典的样子,手里拿着书本和电线,象征文明跟着往西走。
这画看着挺“光明”,但画里她身后跟着火车、电报线,前面的印第安人和野牛得往后退,也藏着西进运动对原住民的挤压,这点咱也得客观提一句。
到了19世纪80年代,美国来了大批欧洲移民,哥伦比亚夫人又变成了“接待员”。
漫画里她张开双臂,专门迎接德国难民,成了“被压迫者的避难所”的象征。
当时还有个叫“哥伦比亚主义”的政治运动,就是利用她的形象凝聚移民的认同感。
189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更直接用她命名,宣传画上到处都是她的形象,光海报就印了超100万张,那时候她的人气,一点不比后来的自由女神差。
等西进和移民的热潮过去,哥伦比亚夫人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特纳提出了“边疆已关闭”的论断,意思是美国往西扩的地盘到头了,这下哥伦比亚夫人“西进向导”的身份就没用了。
同时,教育界的改革者比如约翰・杜威,开始推动科学和实用主义教育,要取代古希腊罗马那套象征体系,哥伦比亚夫人的古典女神样子,慢慢就显得过时了。
更关键的是,自由女神像的出现,直接分走了她的“流量”。
1886年自由女神像落成,她脚下的断裂锁链象征自由,一下成了移民的精神灯塔。
1903年,拉扎鲁斯的诗《新巨人》被刻在自由女神的基座上,诗里强调美国是“给世界带来光明的国度”,移民看了更有共鸣。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山姆大叔彻底抢了风头,成了战时宣传的主角,哥伦比亚夫人的身影就更少了。
1931年,《星条旗》正式成了美国国歌,把之前的《向哥伦比亚致敬》给取代了,这之后,哥伦比亚夫人几乎完全消失在大众视野里。
但她也没真的“不见”,还有不少痕迹留在身边。
哥伦比亚大学里,她的雕像依旧高举双臂,檀香山的太平洋国家公墓里,有个巨大的哥伦比亚雕像,专门纪念阵亡将士的母亲。
最让全球影迷熟悉的,是哥伦比亚影业的标志,从1924年起,她的形象就一直照亮银幕,只是没多少人知道,这个片头女神,就是当年美国的“国民女神”。
其实哥伦比亚夫人的兴衰,也能看出美国的变化
她从17世纪的“Columbina”,到19世纪的“国家象征核心”,再到后来淡出舞台,每一次角色变化,都跟着美国的殖民史、独立史、扩张史走。
她不是被“淘汰”了,而是美国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文化符号来凝聚人心,独立时需要她的“正义与胜利”,扩张时需要她的“指引”。
移民多了需要自由女神的“包容”,战时需要山姆大叔的“硬朗”。
如今虽然没多少人知道“哥伦比亚夫人”的历史,但她留在哥大、公墓、影业标志里的痕迹,还在无声地讲着美国早年的故事。
这也提醒咱们,一个国家的文化记忆,不光藏在那些广为人知的符号里,这些“被遗忘的象征”,同样藏着很重要的过往。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