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岁杂货屋”:让甘肃故事“长”在饰品上

胡锦荣(左)和张雨

地域特色元素布条手链

在兰州永昌路的人潮中拐个弯,就能遇见“八岁杂货屋”。还未进门,旁边满墙鲜活的签名率先映入眼帘——有游客写下“终于见到黄河”,也有本地学生以简笔画配一句“下次还来”。脚下的楼梯被刷成彩色的,抬头望去,便利贴密密麻麻的字迹里,藏着陌生人的心愿与祝福。

经营这家小店的是1996年出生的胡锦荣和张雨。当同龄人还在写字楼格子间忙碌时,这对年轻夫妇已经用五年时间把扎染布、民谣歌词和甘肃的山川风物,做成了满屋子温馨、有故事的手工艺品。每一件饰品、染布都是他们写给这座城市的情书,诉说着他们的执着与浪漫。

当青春遇见扎染

一对“95后”夫妻的双城记

“你们是怎么想到开这家店的?你们是兰州人吗?”面对提问,“八岁杂货屋”的店主胡锦荣与张雨相视而笑,给出了答案:“算是新兰州人,现在在兰州安了家。以前在兰州求学,和这座城市早就结下了缘分。”

毕业后,两人曾奔赴全国各地工作。2020年,带着对兰州的眷恋,他们选择回到这里,开启创业之路。在此之前,他们夫妻的经历颇为丰富:主业从事媒体工作,后来跨界成为考研老师。起初,他们开设工作室,专注扎染DIY教学,想把这份充满魅力的传统技艺分享给更多的人。

“2022年底,我们对工作室进行了升级,不再局限于染布,而是以手工为主,将染布做成更多实用的产品。”胡锦荣话语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为何选择扎染创业?胡锦荣的思绪回到了云南大理的岁月。在大理生活的日子里,他们沉浸在这座充满文艺气息的城市,漫步在大理的街巷,各种扎染随处可见,两人被这门传统手工艺深深吸引,并由此开始学习扎染技艺。“我们当时就想着,要把这么美的东西带到兰州。”胡锦荣说。

回到兰州后,他们并未止步于简单复刻,而是不断探索创新。“我们想把热爱的音乐融入其中,做出别具一格的作品。”张雨介绍,在创业过程中,他们持续挖掘更多可能,将兰州乃至甘肃的地域文化元素注入作品。从民谣歌词到地方风物,从传统纹样到现代设计,一件件融合多元文化的手工艺品在他们手中诞生,在传承与创新的交织中,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

杂货屋背后的情感延续

找寻可触摸的兰州记忆

不少顾客第一次走进兰州“八岁杂货屋”,总忍不住好奇发问:“店名是不是因为店里有八岁小孩的创意作品?”每当这时,胡锦荣都会笑着摇头,道出这个名字背后的温暖故事。“八岁”既不是年龄标识,也无关孩童创作——它是胡锦荣十年前运营公众号时的笔名,更是他与妻子张雨共同饲养的金毛犬之名。“创业取名时,我们想找个既有意义,又充满生命力的,最后一拍即合,决定让陪伴多年的‘八岁’延续这份缘分。对我们而言,它就像自由与热爱的化身。”

在这家充满地域文化特色的手工店里,一款别具匠心的布包吸引了众多顾客的目光。它以独特的色彩搭配,巧妙展现了甘肃自然风光的魅力。

这款布包的色彩创意源于刘家峡洮河与黄河的交汇处——其中黄色部分,他们采用柿子染工艺,以天然柿子果实为染料,经多道工序层层浸染,让布料呈现出温暖鲜活的生命力;青色部分则通过扎染技法,对布料巧妙捆扎与染色,使青色如云雾般自然晕染,纹理层次丰富、独特。“希望这款布包能成为一扇窗,让更多人透过它了解甘肃、读懂兰州。”胡锦荣满怀期待地介绍道。

从黄河水车到马家窑纹

手工艺品诉说甘肃魅力

手工缝制的手机壳同样是店里的明星产品。“制作开始,需精准确认手机型号,依尺寸规划设计方案,紧接着确定主题,以‘兰州味道’主题手机壳为例,牛肉面图案搭配‘我爱兰州’等文字,并根据主题风格选定沉稳的大地色系。方案敲定后,我们从布料仓库中严选适配布料,将手机壳尺寸在白布上勾勒,再用各色布料拼接裁剪。缝制时,布料需要紧密缝合,并预留手机镜头位置;缝制后的布料经熨烫平整,精准粘贴于手机壳基底;最后,进行侧边按键孔位的掏出、内部翘边的检查等,严格质检,晾干后,一款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美感的手机壳就完成了。”胡锦荣说道。

除了手机壳,店内还有许多同样充满巧思的饰品。一条小小的布条手链,将兰州的标志性元素——水车与牛肉面,以刺绣的方式鲜活呈现。包的挂饰则选取了兰州民谣的经典歌词,“兰州,总是在清晨出走”“兰州,夜晚温暖的醉酒”,这些词句被一针一线精心刺绣在布料上,制成精致的包挂。

在临夏马家窑遗址采风时,胡锦荣和张雨同样被彩陶上的古老纹样深深吸引。他们用画笔和镜头记录下农耕、狩猎等图案,回到兰州后,将这些纹样解构重组,把马家窑文化元素融入饰品,制成别具一格的耳环,让甘肃久远的文化以时尚姿态走进大众生活。

明信片里的特色

100张照片背后的文化传递

在经营小店的过程中,胡锦荣见证了无数游客因甘肃文化而触动的瞬间,也通过独特的方式,让更多人看见甘肃大地的多元与厚重文化。

去年夏天,一位来自中国香港的游客推门而入。这位游客首次踏上西北大地,胡锦荣与他相谈甚欢,不仅分享了扎染手作的魅力,还热情推荐了兰州的美食与景点。当晚,胡锦荣收到这位游客从黄河之畔发来的消息,字句间满是激动:“站在黄河边,看着奔涌东去的黄河水,作为中国人,我忍不住落泪。课本里的文字化作眼前的壮阔,这是从未有过的震撼。”

而店内的明信片同样承载着深厚的人文情怀。胡锦荣征集了100多位甘肃省不同地县网友相册中的家乡风景、人文风情与特色美食照片,将其制作成明信片。“我们希望打破游客对甘肃的固有印象。”胡锦荣介绍,网络上关于甘肃的推荐往往集中在牛肉面、黄河夜景等热门标签,而他想让外界看到这片土地更多元的美。令人心暖的是,关于明信片的所有营收均归创作者所有,店铺分文不取。许多游客得知背后的故事后,被这份传递地域文化的纯粹初心所打动,这些小小的明信片,不仅是甘肃风景的载体,更成为连接人与人、文化与文化的温暖纽带。

以创意见长 以温暖致远

在“八岁杂货屋”双向奔赴

在经营过程中,胡锦荣和张雨不仅专注于文创产品的匠心打造,更以温暖的方式回馈社会。每逢大型活动,他们便与当地宝妈团队进行合作。“很多宝妈因照顾家庭难以外出工作,收入有限,我们希望通过订单合作,为她们开辟稳定的增收渠道。”张雨介绍道。除了基础加工协作,团队还计划邀请宝妈们深度参与音乐主题活动与线下DIY体验,让她们在创造价值的同时,感受文创事业的独特魅力。

谈及未来,夫妻俩满怀憧憬。胡锦荣说,店铺已制定清晰的品牌规划,将持续深耕产品创新,不断为顾客带来融合地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手工艺品。在现有手工文创的基础上,团队正探索多元化发展,目前已涉足民宿领域,未来将围绕品牌核心,拓展更多相关业态,力求打造集文化体验、手工创作、特色住宿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品牌,让甘肃的地域风情以更丰富的形式走进大众。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苏晓 文/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5

标签:时尚   甘肃   饰品   杂货   故事   兰州   布料   机壳   文化   黄河   明信片   地域   游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