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力保中国后,提出一个不情之请,罕见的是,中国拐着弯拒绝了

8月,国际舞台风云再起。俄乌局势胶着,美欧步步紧逼,中印贸易压力与日俱增。在全球能源博弈与地缘政治新格局下,俄罗斯总统普京“力保中国”,却随即抛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请求。中国在关键时刻的回应方式,成为全球舆论关注的焦点。

大国博弈下的能量流动

联合国发布的《2025全球能源安全报告》显示,上半年,全球原油贸易流向发生显著调整。中国已连续第11个月稳居俄罗斯原油最大买家,7月中国自俄进口原油量同比增长12.3%,占俄罗斯出口总量54.6%。同时,印度紧随其后,成为俄油第二大买家。国际能源署(IEA)最新数据显示,全球能源市场对中印两国的依赖已达历史高点。

西方制裁不断升级。美国、欧盟对俄实施多轮金融与能源禁令,却未能阻断亚太市场的“生命线”。国际清算银行(BIS)7月报告指出,2025年俄罗斯对华贸易额已突破2100亿美元,同比增长21.7%。中国的市场与外交斡旋能力,已成为影响俄乌冲突走向的关键变量。

8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最新行政令,对印度输美商品再加征25%关税,叠加此前的25%,累计税率飙升至50%。印度工贸部紧急发表声明,称此举“史无前例,严重影响南亚产业链稳定”。印度卢比汇率当日应声下跌,印美经贸关系跌入冰点。

针对中国,美国政府在多个场合放话,可能对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采取“二级制裁”。但特朗普在峰会前夕接受CNBC专访时罕见松口,称“对中国是否加征关税,还需观察后续发展”。彭博社分析员指出,若美国对中国原油进口动手,全球能源价格或现超预期波动,“美国经济反噬风险极大”。

普京“保中”有因,暗藏新棋局

8月15日,一场引人瞩目的俄美首脑峰会在阿拉斯加举行。普京在会议伊始即为中国“说情”,劝特朗普慎用关税大棒,强调中俄能源合作的市场属性。会后,特朗普在福克斯新闻直播中明确表示,“目前无需对中国加征惩罚性关税”,但警告“未来两三周将密切评估局势”。

普京的“力保中国”并非无的放矢。俄罗斯高度依赖中国市场缓解制裁压力。2025年7月,俄中签署新一轮大宗能源协议,涉及天然气扩容、石油结算本币化,进一步加深经济捆绑。俄媒分析,普京此举既为经济自救,也为后续博弈布局。

乌克兰安全担保,普京为何把难题抛向中国?

阿拉斯加峰会的最大悬念并非关税,而是普京提出的“乌克兰安全担保”新方案。Axios、路透社等多家权威媒体引述会议内幕,普京建议中国成为未来乌克兰安全保障协议的担保国之一。

这项提议表面上是对中国的高度信任,实则暗藏极大风险。普京希望借助中国的中立地位与国际信誉,为俄乌停火协议制造多方约束力,削弱北约在地区安全架构中的主导地位。普京还提出,作为交换,乌克兰需割让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俄罗斯则承诺冻结赫尔松、扎波罗热战线,并对苏梅、哈尔科夫部分地区“灵活谈判”。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普京此举旨在分摊未来协议破裂的责任,避免俄罗斯独自承担国际压力。若中国等大国加入担保联盟,俄罗斯在舆论与实质压力上都将大幅减负。

中国外交“拐弯拒绝”

面对普京的“突然加码”,中国展现出高超的外交艺术。8月1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称:“中方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且明确的,将继续以自身方式劝和促谈,推动危机的政治解决。”这一表态既未直接答应,也未公开反对,被多家外媒解读为“高水平的委婉拒绝”。

同月,外交部再次辟谣中国有意参与乌克兰维和部队的说法,重申“不结盟、不干涉、不承担集体防御义务”的三不底线。中国坚持通过对话和谈、支持各方和平努力,拒绝成为乌克兰战后安全的担保国。中国社科院国际问题专家指出:“中国不会让自己卷入俄乌冲突的权力陷阱,更不会为他国地缘博弈买单。”

乌克兰与欧洲:多线施压,立场坚决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阿拉斯加峰会后,立即飞赴华盛顿,与美国总统及多位欧洲领导人会面。乌方坚定反对“以土地换安全”的模式,强调任何领土安排必须经乌克兰全体公民同意。欧洲多国,尤其是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茨通过视频连线,敦促美国“不要在关键议题上让步”。

欧盟主推的“乌克兰志愿者安全联盟”,截至4月已吸纳31国加入,意图在北约框架之外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俄罗斯方面则持续批评该联盟为“变相北约”,并多次警告西方国家不要干涉俄乌冲突后续安排。

美国的角色:战略机动与风险权衡

美国在关税与安全担保问题上展现出极强的战略机动性。特朗普虽对印度挥动关税大棒,却在对中国问题上步步为营。白宫官员私下透露,特朗普团队内部对是否制裁中国存在分歧,担心激化贸易战影响全球供应链和国内消费市场。

在乌克兰安全保障问题上,美国公开态度是“愿意考虑”,但并未承诺美军直接驻乌。权威媒体引述白宫文件称,美国更倾向于支持欧洲主导的安全机制,提供武器、情报和资金援助,而非直接军事介入。分析认为,美国希望通过“有限承诺”维持对乌影响力,同时避免深陷战争泥潭。

俄乌局势僵持

8月17日,俄罗斯军队在顿巴斯地区继续推进,乌克兰方面展开反击。俄乌前线局势依旧胶着,俄罗斯并未做出重大让步。特朗普力推美俄关系缓和,但在国会遭遇民主党强烈批评,指其“对俄过于软弱”。

中国则持续呼吁和平谈判,强调以外交手段解决危机。外交部多次重申,不会参与任何形式的安全担保机制,也不会派遣维和部队。专家普遍认为,中国此举一方面维护了自身的中立与独立外交方针,另一方面也为未来可能的多边和谈预留了空间。

大国间的“面子”与“里子”

中国之所以拐弯拒绝普京,背后有深刻考量。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一贯坚持不干涉政策。若成为担保国,将不可避免被卷入地缘政治漩涡,甚至面临类似北约第五条的集体防御风险。与此同时,公开拒绝俄罗斯,既可能影响中俄合作,也会被西方解读为“倒向美欧”。中国外交的“留白”,其实是在维护自身战略回旋空间。

俄罗斯则希望通过多国担保分散风险,把乌克兰谈判可能失败的责任“稀释”到各方身上。普京在峰会期间力保中国、不惜为中国“挡枪”,实际上是希望在未来谈判桌上获得更多筹码。

美国则在对印制裁、对中观望、对俄施压、对乌松绑之间寻找平衡点,借助多边安全架构维持对欧亚大陆的影响力。

参考资料:

环球时报:2025-08-18 16:28:中国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中方回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2

标签:财经   中国   不情之请   罕见   乌克兰   俄罗斯   美国   北约   关税   印度   阿拉斯加   峰会   欧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