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中医告诉我,高温天气炎热,一定要多喝这4道经典汤

“我再说一遍,这天你要是还不肯喝汤,真出了事,我可不管你了!”

厨房门口的吵嚷声把院子里乘凉的邻居都吵醒了,李婶掀起帘子走出来,看着满脸通红的王梅,忍不住劝了一句:“这都第几回吵了?热天哪有不喝汤的理儿。”

“她嫌我煮的汤‘味淡’,就喜欢外卖里的冰奶茶。”王梅叉着腰,气得手直抖,“你说她才生完孩子两个月,喝那些凉的,能不落病根?”

坐月子那年,王梅亲眼看着自己嫂子因为贪冷饮,落下一身虚汗体寒,月子病年年犯。那回嫂子住院输液,她在病床边一句话不说,回家后就开始研究起中医调理。

王梅不是医生,但她那位邻居,是个有三十多年经验的老中医张师傅。退休前在市中医院坐诊,一年到头都有人排队找他开调理方。

“汤,是夏天最好的补药。”张师傅说话慢悠悠的,但句句在理,“不是让你天天炖鸡鸭,而是按时节喝对的东西。”

去年入伏第一天,王梅家小孙子发烧,抱去儿科排队三个小时,医生一摸额头:“不是感冒,是暑热夹湿,体内湿毒出不去。”

张师傅一听,直接送了一锅汤过来:“绿豆薏米荷叶汤,喝一碗,保准退烧。”

她照着煮了三碗,孙子晚上睡得安稳,第二天连汗都不出了。她才意识到,有些病,不是药治,是汤养。

她开始认真学,每道汤她都问个明明白白,记在小本上,还用不同颜色的笔做标记。

张师傅常说,夏天养人不靠猛药,靠“清、润、散、调”。

“记住这四个字,清热、润肺、祛湿、调气,四碗汤,一样不能少。”

那年她妈住院,血压高得吓人,又不能吃咸的。她每天煮一锅冬瓜扁豆排骨汤,淡得近乎寡淡,却清得透心凉。护士都说,她妈恢复得快,是因为这汤没断。

前个月那场热浪,张师傅又送来一纸方子,王梅抄得工整,贴在厨房瓷砖上:



她每天下午五点准时开火,家里人嫌她烦,她就自己喝,连喝一个月,脸色都变亮了,手脚也不再发冷。

可谁也没想到,去年那个最热的午后,她婆婆差点没挺住。

那天41度,她婆婆非要去赶早市,回家后脸色蜡黄,嘴唇发紫,瘫倒在床上。

“像中暑,又不像。”王梅当时吓坏了,送到医院急诊时,婆婆血压一度跌到70/40,医生说如果再晚半小时,可能休克。

医生追问一通,得出的结论是:连续几天吃得油腻、喝水少、身体湿热淤堵,才引发的中暑性虚脱。

“不是所有中暑都是太阳晒的,有些是你体内热毒憋久了,哪天突然炸出来了。”

王梅听得直冒汗。

张师傅来了医院,眉头一皱:“早就跟你说,给她每天熬绿豆荷叶汤,她偏不喝。还怪我汤寡味,你看这下子,不喝寡味汤,就进了真寡味的病房。”

婆婆住院那几天,王梅带着小电锅,天天熬汤,绿豆薏米换着来,西洋参煲汤清早就开始炖,一天三次送过去,熬得满病房都飘香。

邻床大爷闻见汤味都忍不住问:“这是哪家饭店订的?”

王梅咧嘴一笑:“不是饭店,是中医养人的法子。

婆婆出院后,再没说汤“寡味”。每天早上自己烧水泡苦丁茶,中午提前让王梅炖汤,晚上还主动催她“别忘了那只老鸭”。

有次晚饭后,她婆婆拍着肚子说:“这汤,真比冰镇饮料强。以前一热我就肚子胀,现在反倒胃口好。”

今年6月,社区组织健康讲座,王梅在台上分享她家“汤疗法”,原本大家以为她是讲养生保健,结果她掏出张老中医的四道经典汤方,一字一顿地念出来。

“绿豆百合清心火,苦瓜瘦肉化湿毒,冬瓜老鸭除暑气,参鸡同炖补元气。”

台下一阵掌声,有阿姨边听边抄,还有人回家当天就去买食材。

王梅家门口贴了一张纸:“三伏养生,每日一汤,身体不虚,汗不白出。”

邻里笑她成了“汤仙女”,她摆摆手说:“人啊,一口一口地喝出来的健康,才是真本事。”

她说这话时,张师傅就在旁边点头:“你喝汤,我看方,咱们一个煮,一个保,强强联手。”

夜里风吹进厨房,汤锅里咕嘟咕嘟响,屋外暑气未散,可屋内温润清凉。

王梅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递给刚下班的丈夫:“趁热喝,别老说苦,命是养出来的。”

那年夏天,她家没人中暑,连小孩都不闹热痱子。她说不是她本事大,是老中医留的四道汤,救了一个家。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1

标签:养生   道经   炎热   高温   天气   婆婆   绿豆   孙子   薏米   暑气   养人   西洋参   冬瓜汤   厨房   夏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