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六六鳞
编辑 | 六六鳞
《——【·前言·】——》
欧盟最近频频出手,电动车关税刚落,又盯上中国产能。看起来杀气腾腾,中方却没着急。该回应回应,该反制反制,一步不让。德媒说了句大实话:你压不动,中国不会让。下一步怎么走,大家都在等谁先眨眼。
又是关税,又是反补贴调查,欧盟这轮出手动作不小。从电动车下手,一路查到光伏、电池、钢铁,看起来像是要“打包处理中国制造”。表面上说是市场公平,背地里算盘早打好了——保护自己那点快被边缘化的产能。
7月中旬,欧盟正式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税率最高达38%。这不是象征意义,是直接打在出海企业利润线上。中国几家头部车企几乎同时发出回应,认为欧方没有事实依据,调查程序不公,保留进一步维权权利。
中方没光说,还真动了手。商务部紧接着宣布,对原产于欧盟的白兰地展开反倾销调查。这不是随便挑的品类,是法国强势出口商品之一。市场立马反应,几家酒商股票齐跌。
欧盟看上去想搞“双重夹击”——既打补贴,又炒环境标准。电动车是开头,紧接着还有稀土、光伏、风电设备也在传“预备调查”名单中。
面对这轮连续出牌,中国没闪。官方态度一贯明确:不怕对抗,但不主动升级。欧盟制裁措施一出来,中方立刻反制,再给出“合作空间还在,关键看欧盟怎么选”的话。
真正让欧盟尴尬的,是内部就开始分裂了。
德国多家媒体公开指出:别看动作多,欧盟其实没有太多牌好打。《法兰克福汇报》专栏直言,这轮对华制裁压力更多是来自法国,而德国汽车、机械设备出口商则担心被“对等反制”,进退两难。
大众、宝马、奔驰的高管在采访中都释放出“希望保持市场稳定”的信号。他们知道,中国市场不是谁想退出就能随便走的。出口份额、利润来源、技术合作,这些都不是能靠几条关税就补回来的。
欧盟搞这一轮操作,一方面要安抚内部制造业选民,另一方面也试图向华盛顿“靠点边”。特朗普的连任声势大涨,欧洲担心再次被美中对抗“夹在中间”,于是提前打点“立场姿态”。
中方显然看得清楚,不急不躁。该出手就出手,该表态就表态,但绝不升级为大规模摩擦。对欧盟提出的“重新评估市场开放度”等话题,也摆出愿意沟通但不会妥协的态度。
这种打法,不是被动挨打,而是精算成本。谁想搞事,谁先付代价。
欧盟这一套组合拳打到现在,看起来气势很足,实则进展不多。反补贴调查的期限还没到,白兰地调查刚启动,稀土制约只是说说而已。贸易额没明显变化,市场预期也没崩。
真正变的是气氛。
欧盟发现,过去那套“规则优先”的压迫方式,在今天对中国已经很难生效。全球产业链早就不是谁说切就切的了,动一下就是双输。
这个现实,德媒看得最明白。
欧盟这次制裁有动静,全球市场却没太慌。不是大家无知,而是清楚这招成色有限。
关键原因,是中欧之间的相互依赖已经深到脱不开了。欧盟现在要找中国的替代供应链,不是一年半载能做到的;中国要换欧盟技术伙伴,也不是找不到更适配的。
电动车是最明显的例子。中国的制造、设计、交付能力,在全球排前几不说,性价比直接打穿了欧盟中小车企的底线。不进口是不现实的,自造又追不上,还不如先“征个税”,再谋求谈判筹码。
可问题是,中方不是吃素的。欧盟刚征税,中国白兰地、猪肉、奶酪马上排队等“回击”。法国出口商受伤最重,压力立刻传导到政界。马克龙政府被媒体连番追问:你这波操作有没有权衡后果?
中方其实不怕打贸易仗,但更擅长算账。一出招就打痛对方重点行业,反制有节奏,回击不打乱局。这种应对方式,让欧盟政策制定者开始反思:自己动不动启动调查、扣帽子、上关税,是不是成了“外交瘾”。
而德国企业也不想打这仗。一大批中小机械制造商已经表态,希望双边经济环境尽快回稳。他们大多数在中国有合资工厂、供应链绑定,再多的舆论攻击也抵不上一次成本上升。
在这个背景下,欧盟虽然表面动作多,内里却越来越难维系统一态度。东欧国家多数更关心本地就业,南欧更依赖中国投资,真正坚持“对抗路线”的就那几个核心国家。
中方也乐得利用这一点,公开场合始终提“合作是主线”,在反制上则点到为止。不是退缩,是留出缓冲空间,把对抗维持在“可控层面”。
这也是目前最理智的处理方式。
市场数据也反映了这一点。中欧贸易总额波动极小,主要进口出口结构没变化。电动车出货短期内会调整,但中方早有东南亚、中东、拉美的替代市场。
白兰地出口下降带来损失,却不足以影响法国酒类产业根本。换句话说,这场对抗更像是一种“宣示行动”而非“战略转向”。
说到底,欧盟想用经济手段逼中国让步,基本不可能。中方不是没痛点,而是早就有准备。你动一次,我就算一次账,最后看看谁更能扛。
到这一步,欧盟该醒了。嘴上说要公平竞争,手里却拿着关税刀。问题是,对手不是吓大的。
这一轮打下来,欧盟得了个“姿态”,中国没退半步,还顺手敲打了一圈核心出口产业。谁吃亏,谁心里清楚。
德国算得清账,法国就不一样了。巴黎街头的黄马甲刚散,政坛又起风浪。法国总统对中国表态多,语气也硬,主张“保护欧洲技术主权”,呼吁设限、审查、反制。一套操作下来,媒体拍手,民调也涨了些。
可台前风光,幕后发愁。法国电动车、电池制造全靠中国产原材料。2025年上半年,法国对中国锂、镍、钴依赖程度达75%。欧盟“绿色产业链自主化”口号喊得响,但真正能独立供货的国家寥寥无几。
这边嘴上说要脱钩,那边法国企业在中国东南沿海新设锂电池工厂。资本早知道:哪里便宜高效,就往哪里走。政治不代表市场,国界挡不住供货链。法国政府想搞“双轨战略”,一边喊施压,一边批新合约,结果是两边都不讨好。
欧盟里还有西班牙、意大利这些老牌经济体,声量不高,动作更实。他们没有制造业重压,靠出口农产品、药品、机械设备,在中国吃到不少红利。对这些国家来说,和气生财最重要。
欧盟外长会议常常吵成一锅粥。东欧国家看美脸色,北欧提环保议题,西欧拼出口保底线。共识越来越难出,一纸政策要谈上三个月,出场姿态高,落地操作软。
欧盟委员会也不是铁板一块。有人想推数字壁垒,有人想搞关税补贴,有人建议放低身段、重谈投资协定。光是“电动车产能是否过剩”这件事,欧盟内部就打了三个回合。
而中国只做一件事:继续出口,继续按合同交货。
你喊你的战略自主,我走我的路线互补。你说过剩,我就加速内需转化和第三方出口。中欧合作十多年,合同写得清清楚楚,规则、标准、时间点,全都按欧洲要求订的。现在欧洲自己反过头说“不公平”?这账怎么算?
法国出镜,是给国内观众看的。欧盟散场,是因为谁都想当导演。中国没打断谁的台词,也没争主角,只在幕后把合同一页页翻完。谁真要合作,随时欢迎;谁想表演,也没人拦。
7月下旬,中欧即将在北京举行高级别峰会。议题很多,从碳中和、数字合作、供应链,到市场准入、绿色贸易,每项都写在台面上。欧盟外长放话:“要有结果。”法德首脑提前放风:“不达共识,不排除中止部分合作。”
媒体兴奋了,纷纷预测这场峰会将是“摊牌”时刻。西方舆论按下重播键:稀土、电池、电车、数据,中国这次要被“逼到谈判桌”上。
而真实情况却不太一样。
会议还没开,企业代表团先到了。德国宝马、西门子、博世,法国雷诺、达索、西电,排着队要见中方工信、能源、交通、商务各口。他们不谈政治,只谈产线、关税、供应时效。
数据显示,2025年前两季度,中欧经贸规模同比增长4.6%。中国已是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多国企业在中国投资金额不降反升。即使舆论喊“脱钩”,资本却在稳步“加码”。
会前两周,中方官员与欧方代表团私下沟通,议题不避重:电动车、产能、标准、出口、技术转让,全摆上桌。但态度明确:中欧关系要合作而不是博弈,问题可以谈,底线不能动。
欧盟知道硬不下来,中国也知道软不下去。于是会议前夜,气氛诡异——表面风雨交加,底下谈笑风生。议员讲话照稿念,企业会面照旧排。外交演出继续,实务工作照常。
德媒一篇社评写道:“中国不会让步,不是不讲理,而是有底气。想改规则,得先看看谁掌握市场。”
这场峰会不会有“奇迹协议”,也不会有“翻桌场面”。一切如常,却处处藏刀。欧盟喊着“重新平衡”,中国用合同稳住节奏。谁是真正主导,结果已经写在报表里。
欧洲想施压,中国用稳定回应;欧洲想设限,中国用开放回敬。看似静水,实则博浪。比气场、比战略,更比谁沉得住气。
到峰会那天,台上话依旧不少,镜头里笑容依旧存在。可真正决定未来节奏的,不是那些会议记录,而是各国企业账户里,下一笔打向中国的订单。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