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瓦这片土地,夹在亚洲内陆的群山之间,历史就像一出大戏,翻来覆去折腾了百来年。
从清朝的唐努乌梁海,到苏联的图瓦共和国,再到如今俄罗斯联邦的一部分,国籍换了,地图改了,可图瓦人骨子里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却像被时光焊死了一样,带着浓浓的中国味儿。
1921年,图瓦正式“脱离”中国,可这“脱离”只是政治上的分手,文化上却怎么也断不了根。
图瓦的历史,得从清朝说起。1758年,清军干掉准噶尔汗国,把唐努乌梁海收进自家版图,设了48个佐领,归八旗管。这地方从那时起就跟中国的制度和文化绑得死死的,算是正式入了中国籍。
清政府在这儿设官管事,收税修路,图瓦人开始过上跟内地牧民差不多的日子。可到了19世纪中叶,沙俄开始眼红这块地。
1864年,《塔城条约》签了,沙俄硬生生抢走西部10个佐领,清朝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但东部36个佐领还在中国手里。
沙俄这家伙胃口不小,之后几十年一直在边境搞小动作,步步紧逼。到了1914年,他们干脆撕破脸,打着“保护国”的旗号,直接把图瓦全盘占了。清朝那会儿已经摇摇欲坠,管不了这么远的地方,只能眼睁睁看着。
1919年,北洋政府倒是争了口气,中国军队一度把沙俄势力赶出去,恢复了对36个佐领的控制。可惜这口气没喘多久,1921年,苏俄红军杀过来,扶持了个“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图瓦就这么彻底跟中国说拜拜了。
再往后,图瓦的命运就跟苏联绑一块儿了。1944年,它被正式并进苏联,成了个自治区。1961年升格成图瓦共和国,1992年苏联解体后,又顺理成章成了俄罗斯联邦的一员。
这一路走来,国籍换了三回,地图重新画了好几次,可图瓦人却没怎么变,日子还是照旧过,文化还是那个味儿。
图瓦虽然在1921年“脱离”了中国,可你要是去那儿走一圈,会发现这地方的文化压根儿没跟中国断干净。
不管是俄罗斯的图瓦人、蒙古的图瓦人,还是中国境内的图瓦人,他们拜的祖先、过的节、穿的衣服、信的神,跟清朝时候的北方牧民几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国籍变了,课本换了,官方语言改了,可这些东西愣是没动摇。
图瓦人的信仰是个大亮点,萨满教和藏传佛教在这儿并存了几百年,到现在都没散伙。
萨满教是图瓦人的老底子,祭祀的时候用骨卦、香草、法铃这些家伙什,念的祭词虽然因为语言不同在俄罗斯、蒙古、中国三地发音不一样,但内容都差不多:祭祖、祈牲畜、祝子孙、谢天地,条理清楚得很。
藏传佛教是后来从中国传过去的,图瓦人接过来后跟自己的萨满教融合得天衣无缝。现在你去图瓦,还能看到萨满巫师和喇嘛一块儿搞仪式,场面别提多和谐了。
这信仰不光是宗教活动,还渗透到日常里。图瓦人习惯用农历算日子,过节、种地、放牧,全按“腊月”“正月”“三月祭山”这种节奏来,完全不鸟西历的“1月1号”。
这点跟清朝时候的北方草原民族一模一样,硬是把中国的老规矩带到了21世纪。
图瓦人的节日特别能看出中国文化的影子。查干节是他们最看重的春祭节,意思是迎接春天、祈求牲畜兴旺。
这天,俄罗斯、蒙古、中国的图瓦人会一块儿搭敖包,绕着圈祈福,用马奶酒洒地献祭,念祖先的名字,跳祝福的舞。仪式用的道具、流程,几乎一模一样,像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
再说春节,图瓦人过得跟中国北方牧民没啥两样。贴红布、祭灶神、烧香拜祖,长辈坐堂,晚辈跪拜,这些老礼儿到现在还保留着。
尤其是春节那几天,家家户户忙着祭祖,气氛跟清朝时候的草原人家没啥区别。俄罗斯的图瓦人虽然用的是西里尔字母,官方语言也改成了俄语,可过春节的时候照样按老规矩来,压根儿不觉得这有啥违和。
图瓦人的生活方式也带着浓浓的中国味儿。他们吃的喝的,比如马奶酒、奶茶、烤羊肉,跟清朝时候的蒙古族、哈萨克族差不多。
穿的衣服也很统一,男人长袍束腰,女人戴串珠头帕,脚上踩羊皮马靴,腰上系皮围裙,重大场合基本看不到啥“现代化服装”。这些东西看着就跟清代草原牧民的打扮一个路数,压根儿没被俄罗斯或者苏联的文化冲淡。
还有个挺有意思的点,他们日常用的乐器“楚尔”,是种传统弦乐器,不管在俄罗斯、蒙古还是中国,图瓦人都拿它当宝贝。这玩意儿的演奏法也被列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算是图瓦文化的一张名片。
图瓦人现在散在三个国家:俄罗斯、蒙古、中国。俄罗斯那边是主体,大概有20多万人;蒙古的图瓦人少一些,几千人;中国境内的图瓦人最少,只有2500人左右,住在新疆阿勒泰的禾木、喀纳斯、白哈巴三个村子。
虽然国籍不同,政策不同,教育方式也不同,可这三拨图瓦人的生活节奏和文化习惯却高度一致。
俄罗斯的图瓦人占了图瓦族的大头,住在图瓦共和国,官方语言是俄语和图瓦语,用西里尔字母。苏联时期,政府推过不少“去传统化”的政策,比如让仪式转入地下,可图瓦人硬是没服软。
1991年苏联解体后,图瓦文化开始回暖,查干节这些老活动又公开办起来了。现在俄罗斯的图瓦人虽然拿着俄罗斯护照,可过日子的时候还是按老规矩来,祭祖、过节、唱歌,全没变样。
蒙古的图瓦人主要分布在北部,跟蒙古族混居。他们用蒙古语交流,文字也是蒙古文,跟俄罗斯的图瓦人语言不通,可文化上却没啥隔阂。
查干节、春节这些节日,他们跟俄罗斯和中国境内的图瓦人一样过,仪式细节都差不多。生活上,他们也靠放牧为主,吃喝穿用跟传统没啥差别。
中国这边的图瓦人最特别,只有2500人,全挤在阿勒泰地区三个小村子里:禾木、喀纳斯、白哈巴。国家把他们划成了蒙古族,学校教的是蒙古语,用的是传统蒙古文,不是俄罗斯那边用的图瓦语和西里尔字母。
可这帮人虽然“官方身份”是蒙古族,生活方式却还是纯正的图瓦味儿。他们不讲图瓦语,却按图瓦的规矩过日子;不住图瓦共和国,却过着图瓦人的节。
这三个村子就像个“文化时间胶囊”,把清朝时候的图瓦生活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了。
村里老人讲历史,全凭口口相传,不靠课本,也没受过苏联教育,可跟俄罗斯的图瓦人一碰面,马上就能聊到一块儿去。
他们的房子、饮食、礼仪,跟清代唐努乌梁海的记录高度吻合,连细节都没走样。
1921年后的变迁:政治归属换了,文化没丢
1921年图瓦“脱离”中国后,政治上彻底倒向了苏俄一边。可这政治上的分手没动摇图瓦文化的根基,反而让它在夹缝里活得更顽强。
1944年,图瓦被苏联正式吞并,成了自治区。那会儿苏联搞了不少强制政策,想把图瓦人的传统抹平,比如不让公开办祭祀活动。可图瓦人没屈服,私下里照样祭祖、过节,把老规矩藏在心里传下去。
1991年苏联解体,图瓦文化迎来了春天。查干节这些活动又能光明正大地办了,还吸引了不少俄罗斯、蒙古、中国的游客。图瓦的喉音歌唱也火了一把,被联合国列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了文化复兴的招牌。
现在的图瓦共和国虽然挂着俄罗斯的旗子,可你去看他们的生活,处处都是中国的影子。敖包还在搭,喉音还在唱,马奶酒还在喝,图瓦人用自己的方式证明:国籍可以换,文化甩不掉。
说到全球化,这事儿对图瓦文化的影响还真挺复杂。一方面,全球化让图瓦文化有了更大的舞台,比如喉音歌唱被联合国认可,查干节吸引了外来游客,这些都帮着把传统推出去,让更多人知道。
可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带来了冲击。年轻人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俄语、英语这些大语言挤占了图瓦语的空间,有些老手艺、老规矩慢慢被冷落了。
不过,图瓦人挺硬气,他们没让全球化把自己的根冲垮。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把文化保护写进了政策,中国境内的图瓦村子靠旅游业把传统变成了经济支柱,蒙古的图瓦人也靠着牧业守住了老生活。
全球化来了,图瓦人没全盘接受,而是挑着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用,剩下的照旧过自己的日子。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