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医疗健康领域,公众人物的言论往往自带“放大镜”效应,尤其是涉及孕妇、儿童等特殊群体的用药安全时,一句未经证实的断言就可能引发大范围恐慌,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关于孕妇服用泰诺可能导致儿童自闭症的说法,就一度搅动了舆论场。
好在很快就有科学家站出来用扎实的研究数据进行了驳斥。这场“言论与科学”的碰撞,不仅关乎一款常用药的口碑,更折射出公共卫生领域中“权威发声”与“谣言破除”的重要性。

今年9月,特朗普在公开场合抛出了一个惊人观点,他表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很快就会通知医生,让他们提醒孕妇尽量别用扑热息痛,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泰诺主要成分,除非到了“医疗必需”的地步。
他还暗示,这种成分可能会阻碍胎儿的大脑发育,甚至会增加孩子患自闭症的风险,更让人意外的是,他还对孕妇提出了“道德要求”,称女性有责任忍受疼痛,不到实在扛不住的地步别吃药,甚至要“拼命拒绝服药”,连儿童也不建议使用这款药。

稍微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孕妇在孕期难免会遇到发烧、头痛等不适,泰诺作为常见的解热镇痛药,一直是很多医生会推荐的相对安全的选择,特朗普这番话,相当于直接否定了一款全球广泛使用的孕期常用药,而且还把“服药”和“母性责任”捆绑在一起。
这让不少准妈妈陷入了焦虑:到底能不能吃药?硬扛着发烧会不会对胎儿更不好?其实从医学常识来看,孕期持续高烧对胎儿的影响远大于合理用药,让孕妇“硬扛疼痛”的建议,本身就违背了基本的孕期保健原则。

就在特朗普言论引发争议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专家率先站出来澄清,他们明确表示,目前没有任何明确证据能证明孕期使用扑热息痛,会和儿童自闭症或者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之间存在关联。
这个结论可不是空口白话,而是有权威研究报告背书的,由该校公共卫生专家海伦娜·蒂德教授共同撰写的评估报告,发表在了知名的《英国医学杂志》上,报告直接指出,对乙酰氨基酚在必要时给孕妇使用仍然是安全的。

研究人员还专门梳理了所有相关的研究数据,发现那些少数暗示两者存在关联的研究,可靠性都被归为“低至极低”等级。说白了,这些研究要么样本量太小,要么没有排除其他干扰因素,根本不足以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
反而有更严谨的研究显示,之前观察到的所谓“关联”,很可能是家族内部共有的遗传因素或者环境因素造成的,和扑热息痛本身没多大关系。更关键的是,扑热息痛的安全性早就得到了全球监管机构的认可。
澳大利亚药物管理局早在去年9月就重申过,这款药属于妊娠A类药物,这可是孕期用药里的“安全级”,意味着在充分的人体研究中,没有观察到对胎儿有风险,从药理作用来看,扑热息痛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镇痛解热。

不会像某些药物那样轻易通过胎盘对胎儿造成直接伤害,这也是它能成为孕期推荐用药的重要原因,研究人员最后还特别建议,医生应该明确告知孕妇,在有疼痛或发烧症状时,完全可以按需服用扑热息痛,没必要因为不实言论而硬扛。

让人没想到的是,特朗普在那场记者会上还顺带提了疫苗的事,他称赞美国疾控中心停止推荐麻腮风疫苗和水痘疫苗联合接种的做法,甚至表示“个人听说过麻腮风疫苗的不良情况”,尽管他随后又自称是“疫苗的大力支持者”,但这番话还是引发了公共卫生领域的担忧。
回顾这场“泰诺之争”,我们不难发现,一款药物从研发到成为孕期推荐用药,要经过无数次临床试验和长期观察,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而疫苗接种计划的制定,更是基于全球范围内的疫情防控数据,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安全。
这些专业领域的决策,必须交给科学家和专业监管机构,而不是凭借个人主观判断随意解读甚至否定,对于公众来说,面对各种健康相关的言论,尤其是来自公众人物的说法,更要保持理性判断,多关注权威机构的发布的信息。

不要轻易被不实言论带偏,而对于拥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来说,更应该谨言慎行,在涉及医疗健康这种专业领域时,要么提前做好充分的科学调研,要么就主动避让,不要凭借“听说”就发表误导性言论。
这场争议最终以科学的胜利告终,无论不实言论多么有“流量”,最终都会被扎实的研究数据戳破,而守护公共健康的最好方式,就是相信科学、尊重专业,让权威声音成为舆论场的主流,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恐慌,让大家在面对健康问题时,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