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荷兰最近对安世半导体的这手操作,总觉得味儿不对劲儿。明明是家由中国闻泰科技全资控股的企业,七成产能搁在中国东莞和惠州工厂,结果荷兰政府一纸令下,直接冻结资产、停了CEO张学政的职,还硬要接管控制权。
这事儿从2024年9月30日拉开帷幕,到现在2025年10月底,还在搅动全球芯片链。表面上看是“国家安全”借口,骨子里美国商务部早几个月就敲门施压:不撤中国高管,就把安世拉进制裁黑名单。荷兰经济部长后来直言不讳,说这是为荷兰和欧洲的利益着想。
可笑的是,这家企业本是2019年闻泰从荷兰飞利浦手里买下的,当时大家还拍手叫好,说中荷合作多好。现在呢?一转眼就变脸,动用1952年那部冷战老法,第一次真枪实弹用上,冻资产、换管理层,搞得像抢亲似的。

我琢磨着,这不新鲜,四十多年前荷兰也干过类似事儿。那是1980年,他们批准向台湾省卖两艘剑鱼级常规潜艇,差点儿把中荷关系砸了锅。结果呢?中国直接降级外交,贸易线一刀切,荷兰人扛了三年多,才低头认错,1984年承诺不再军售。
搁今天,安世这档子事儿规模更大,牵扯的不是军售小单子,而是汽车芯片命脉——大众、宝马、博世这些欧洲巨头,全靠安世供货。要是断链,生产线得趴窝好几周。想想那些荷兰工人,当年为保船厂饭碗卖潜艇,现在轮到他们自家企业被“救”成这样,多少有点讽刺。
先说说张学政这个人吧,他是闻泰科技的创始人,五十出头,2019年跳槽当安世CEO,管着全球运营。搁在安世这摊子事儿里,他就是靶心。

荷兰法院10月1日一纸令,暂停他董事和CEO职务,理由是“治理缺陷”,说他对荷兰业务不利,还偏向中国企业。法庭文件漏风,美国人早盯上他了。10月13日,安世官方公告确认他下台,换了个荷兰临时主管。
可安世中国不认这账,10月19日和23日连发两份声明:总部指令在中国无效,员工有权拒执行,张秋明这销售副总裁的位子稳稳的。公司强调,所有在华产品合规,业务照常转。搁这儿,你能感觉到中方那股子硬气——不是逞强,是实打实的法律底线。毕竟,安世中国是独立法人,荷兰那套跨国管不着。
回溯四十年前那桩旧账,得从1980年说起。那年荷兰经济正下坡路,失业率高企,鹿特丹的RSM船坞公司濒临破产,几千工人等着订单续命。台湾当局抛来橄榄枝,要买两艘剑鱼级潜艇,总价上亿美元。荷兰内阁争了三天,经济部长推数据,外交部长摆风险,最终首相范阿赫特签字批准,日期是11月29日。

消息一出,反应迅猛。1981年1月13日,中国外交部递交照会,警告荷兰别碰红线,否则后果自负。紧接着,1月19日,中国驻荷大使张幼梅被召回,外交关系直降代办级。
荷兰大使也打包回国,3月6日正式离开北京。贸易上,中国大幅砍订单,化工、机械进口腰斩,1980年双边贸易本就下滑8%,这下雪上加霜。荷兰出口商叫苦,RSM虽开工建艇,但市场丢了,工人下岗潮还是来了。
那几年,中荷关系冻得像冰窟。代办级使团勉强维持,谈判桌上你来我往,荷兰人尝到苦头:丢了中国这个新兴市场,国际上还被贴上“不负责任”标签。1982年11月,范阿赫特内阁倒台,新首相戈麦斯上台,范阿赫特转外交部长。日内瓦谈判启动,荷兰先认错,承认军售伤和气。

拉锯到1984年2月1日,终于签协议:荷兰承诺停止对台武器出口,大使互派,关系回暖。潜艇还是交付了,第一艘1986年到台湾省,第二艘1987年。但荷兰从此画了红线,再没大动作卖军火给台。搁史料里看,这事儿让荷兰学乖了:短期就业救不了长远市场。
搁今天,安世风波跟当年有几分神似,又有大不同。相似在哪儿?荷兰决策逻辑没变,还是短视经济压倒战略长远。1980年为保船厂,2024年为堵美国嘴,接管安世。结果呢?中国商务部10月14日直接禁出口特定芯片,安世荷兰总部生产线哑火,仓库空荡。
全球汽车业炸锅:德国汽车工业协会10月21日发声,说一辆现代车得用几百颗安世芯片,替代品没影儿。博世警告,萨尔茨吉特厂几周内停工;大众、宝马采购员加班翻名单,库存警铃大作。法国雷诺、日本丰田、韩国现代,全线减产。荷兰商会街头抗议,车企游说政府,这不就是当年贸易反噬的翻版?

不同在哪儿?中国底气厚实多了。当年80年代,市场小,工具少,就靠外交降级和贸易卡脖子。现在呢?组合拳打得响:法律上,安世中国独立拒令;经济上,出口管制直戳痛点;外交上,商务部通知一出,欧盟委员会10月25日就介入调解。安世七成产能在中国,断供等于自断臂膀。
荷兰经济部长想“保障欧洲安全”,可欧洲车企恨不得把这决策者揪出来问罪。想想那些一线工人:东莞工厂机器嗡嗡转,荷兰总部却灯火阑珊。搁人情味儿上,这事儿戳心——企业员工夹在国与国博弈里,饭碗悬着,谁不窝火?
要破这局,中国手里牌多。第一个,守住法律红线。安世中国两份声明干得漂亮,强调独立法人地位,员工拒令有据。这不光护自家,还给其他中企出海树标杆。第二个,用市场杠杆撬动。全球最大新能源车市场在这儿,安世核心业务就是汽车芯片。

中国一卡出口,欧洲车厂就得求爷爷告奶奶。德国协会主席直言,短期解决不了,产量大滑坡。这比当年贸易禁令狠多了,当年丢市场是长远痛,现在是当下命门。
第三个,分化西方阵营。欧盟不是铁板,德国车企、法企高度依赖全球链,跟荷兰唱反调。让商业现实说话,往往比政治施压管用。历史上,1984年荷兰让步,就因为扛不住经济压力。今天,芯片断供的钟摆走得更快,荷兰要是还想拖三年,怕是等不起。
说到底,这事儿提醒人,国际生意从来不是纯商业。荷兰当年卖潜艇,图一时救急,结果丢了整个中国市场;现在抢安世,堵美国枪口,却砸了自家供应链。
范阿赫特那届内阁,决策时没算长远,事后补锅花四年,丢面子赔金子。张学政被停职那天,阿姆斯特丹法院外雨下个不停,可中国高管稳坐钓鱼台。这对比,多少有点人情冷暖。

搁普通人眼里,谁不盼着企业安稳,员工有活干?中国这些年,从被动挨打到主动出牌,靠的就是实打实的实力和韧劲。安世这关,熬过去,中企出海的路子会更宽——前提是记住教训,别让小国夹缝里火中取栗的把戏得逞。
当然,破局不止这些。长远看,得推规则重塑。中国在芯片链上卡位越来越牢,从设计到封装,关键环节握得紧。荷兰这回动用老法,等于自曝家底:他们怕了,怕丢控股权,更怕中美夹击。
欧盟委员会介入后,布鲁塞尔会议文件堆山,官员电话打爆,这不就是当年日内瓦谈判的影子?中国可以借机,联合欧洲车企,谈出一套公平链条。想想那些荷兰工程师,当年焊潜艇钢板,现在调试芯片板,谁知下一个订单从哪儿来。搁这儿,有点唏嘘——大国博弈,小人物总在夹缝求生。
总的来说,安世事件不是孤案,是中美欧科技战的缩影。四十年前的潜艇旧账,教人代价对等;今天芯片新劫,显出中国从弱到强的变迁。荷兰人要是还想重蹈覆辙,就得掂量掂量:当年丢市场是疼,现在断链是命。中国不求报复,只求公道。企业员工的饭碗,供应链的稳健,才是真事儿。希望这局,早点尘埃落定,让那些一线汉子们,能安心拧螺丝、敲代码,不用总提心吊胆。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