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世界钱景说
编辑/世界钱景说
2025年11月19日,广东江门地下700米深处,一个直径35.4米的有机玻璃球正在悄然改写物理学史。
这个装满2万吨液体闪烁体的"超级眼睛",仅用59天就将中微子振荡参数的测量精度提升1.5至1.8倍,超越了国外同类实验10到20年的成果积累。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在成果发布会上难掩激动,称这标志着人类观测中微子的能力进入新纪元。

这种被称为"幽灵粒子"的基本粒子,每时每刻都在穿透我们的身体。
它们是宇宙大爆炸的余晖,也是恒星死亡时的最后信使。
但中微子极难捕捉,每秒有上万亿个穿过地球,却很少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
科学家形象地比喻,要探测中微子,就像在台风中寻找一滴特定的雨滴。
中微子会像变魔术一样在三种"味道"间转换,这种振荡现象需要6个参数来描述。

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此次精确测量的混合角θ12和质量平方差,正是破解中微子质量顺序的关键拼图。
更令人兴奋的是,实验证实了长期存在的"太阳中微子偏差",这一发现暗示可能存在超越现有物理理论的新现象。
JUNO探测器的设计堪称工程奇迹。
45000只光电倍增管如同夜空中的星星,均匀分布在有机玻璃球内壁。

当中微子偶尔与液体闪烁体中的原子碰撞,产生的微弱闪光会被这些"眼睛"捕捉。
整个探测器被44米深的水池环绕,700米的岩石覆盖层则屏蔽了宇宙射线的干扰。
这种设计让JUNO拥有前所未有的灵敏度。
它能探测到53公里外台山和阳江核电站产生的中微子,甚至可以分辨不同核反应堆的"中微子指纹"。
王贻芳院士透露,探测器的实际性能已经全面超越设计预期,为下一步确定中微子质量顺序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际竞争同样激烈。
2025年2月,欧洲KM3NeT实验团队宣布捕获到能量高达220PeV的超高能中微子,这一能量是大型强子对撞机质子束能量的20倍。
这颗来自宇宙深处的"信使",可能携带着黑洞合并或伽马射线暴的秘密。
与此同时,德国KATRIN实验将中微子质量上限精确到0.45电子伏特,不足电子质量的百万分之一。
在这场基础科学的全球竞赛中,中国科学家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除了JUNO,中国还计划在南海建设"百川"实验,这个10立方公里规模的深海探测网将利用赤道位置优势,实现对全天区中微子的监测。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的团队则在理论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他们通过分析大亚湾、RENO等实验数据,首次对"中微子质量来源于暗物质"的假说提出有力反证。
这项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的研究,以4.5σ的统计显著性支持了传统的真空质量起源理论,为解开中微子质量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

中微子研究正成为多学科交叉的前沿。
它不仅是粒子物理的关键,也与宇宙学、天体物理甚至量子信息领域深度交融。
江门实验未来还将探索质子衰变、惰性中微子等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现象,为人类理解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打开新窗口。
从泡利1930年预言中微子存在,到今天多国竞相建设巨型探测器,人类对这种幽灵粒子的探索从未停歇。
每一次测量精度的提升,每一个新现象的发现,都在推动我们向宇宙的终极奥秘迈进一步。

正如王贻芳院士所言:"中微子研究就像一部打开的宇宙史书,我们正在逐字逐句地解读其中的秘密。"
随着江门实验持续运行和更多国际合作项目的推进,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揭开中微子质量顺序的终极答案,甚至可能发现物理学新规律。
这些看似抽象的基础研究,终将改变我们对宇宙的认知,也可能在未来催生出改变世界的技术突破。
毕竟,今天的好奇探索,往往就是明天的科技革命。
更新时间:2025-11-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