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潮宗街:探寻中国最早新式学堂之一“时务学堂”

近年来,湖南长沙因“茶颜悦色”“文和友”“坡子街派出所”等大热网红IP出圈。但鲜为人知的是,128年前,走出了谭嗣同、林圭、蔡锷等救国人士,被编入历史课本、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最早新式学堂之一“时务学堂”,就开设在长沙现存最古老的麻石板街巷——潮宗街。

乍一看,这条看似寻常的街道与五一广场周边其他街区别无二致,街上永远人声鼎沸,天南地北慕名而来的游客、扎堆打卡网红店的年轻人川流不息,热闹繁华,一派鲜活的烟火气息。

近日,新黄河记者来到潮宗街,寻访隐于闹市的时务学堂旧址。百年前,那群满怀热忱、苦寻救国之道师生的琅琅读书声,仿佛穿透时空,回荡在历经沧桑的麻石板街上,仍未消散。

老街历史:河水挑夫、米厂、宰相府

据《湖南老街》记载,潮宗街位于长沙开福区,东起湘江路,西止黄兴北路,是长沙城仅存的4条古麻石街之一,原长511米,现存400米,宽9米,为旧时最宽的街道。它原名朝宗街,因临城门朝宗门而名,朝宗,意为朝拜祖宗。因旧时街口聚居着许多挑河水卖的脚夫,街头终日淌满河水,“朝”遂演化成“潮”。

潮宗街又名草场门正街,明清时是长沙县署和临湘驿站所在地,行人来往,车水马龙,旅店业特别发达,也是出潮宗门达湘江河运码头的必经之道,因而成为米业、堆栈业的集中之地,尤以米市闻名于世,有永丰、协丰等10多家粮栈、米厂。

潮宗街也是人文荟萃之区,清末军机大臣瞿鸿机宅地位于该街。1914年,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在此创办,迁址后,校舍曾为毛泽东创办的文化书社社址。1923年,著名女权领袖唐群英在高升巷创办复陶女子中学。陈介石创办的《民国日报》亦设址于此。

2004年,潮宗街被公布为长沙市11条历史街巷之一。2010年,连同周围的梓园、楠木厅、九如里等街巷规划为长沙市第二处历史文化街区。2021年,成为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首批湖南省历史文化街区,被打造成集文化、旅游、商业、居住于一体的综合性历史文化街区。

今天的潮宗街,网红民宿、进口精酿,买手店、创意市集等各色潮流商铺临街而立,琳琅满目,青砖黛瓦的历史建筑点缀其中,行人很难注意到脚下青灰色的麻石板,它虽不圆润,也不尖锐,行走时偶尔会被不规则的棱角绊到。

潮宗街入口处的石碑正在整修,顺着一条柏油马路下坡走入街巷,映入眼帘的是商铺红墙上醒目的“6500”,这是街道麻石板的数量。

时务学堂旧址就藏身于一排潮流小店的夹缝里,一爿门脸不大的中式小院,院墙爬满藤蔓,看似毫不起眼,门可罗雀,偶尔有一两名游客推开虚掩的院门,好奇地朝内张望。

小院内部也相当袖珍,十分钟就可以逛一圈。主要游览项目是一间设为时务学堂陈列馆的平房,以及一间客厅改设的展厅,院内只有两名女性志愿者为游客讲解。

热情的讲解员介绍,这块宅地最早的主人是官居正一品的清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少保刘权之,其师从纪晓岚,也是四库全书第一责任编辑。在清朝,民间习惯将军机处内阁大学士称为宰相,当年刘权之的府邸也称为宰相府,刘府北面大门开在连升街,南面大门开在今天的中山路,当年叫小东街,东至三贵街,西至福庆街,方圆8亩都是当年的宰相府。

为了讨好刘权之,地方官员将其府邸周围的街道全部改名,例如接贵街——意为迎接贵人,三贵街——刘家出了3位贵人,连升街——刘权之曾连升三级,以及高升巷、福庆街,意为一路吉祥。

时务学堂开办背景:甲午战争惨败刺激湘人求变

刘权之回老家后,这块宅地迎来了第二位主人,与熊希龄为同榜进士的益阳人周桂武。1897年,熊希龄、谭嗣同打算创办时务学堂,租下了周桂武的房屋。

据《湖南时务学堂研究》记载,晚清年间,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湘籍名臣崇尚经世致用,积极推崇洋务运动。

但湖南绅民保守顽固,抵制“洋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30年,湖南社会基本处于发展停滞的状态,社会经济依然是小农经济,本土文化复古之风根深蒂固,文人学士大多故步自封,仇夷排外,极度守旧。湖南乡民大规模开展反洋教运动,驱逐杀死教民教士,湖南也被传教士们称为“铁门之城”。

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口至长沙架设的电报线,因被沿途湖南乡民拔杆毁线而作罢,西学先驱郭嵩焘也被守旧士绅围攻声讨“勾结洋人”,最终在长沙郁郁而终。洋务运动开展已有30年,但湖南没有一家新式企业。

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1894年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期间,防守辽东的清军不堪一击,节节败退,湖南巡抚吴大澂临危请缨,亲率往日叱咤风云、被全国上下视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湘军,奔赴辽东抗击日军。但面对强悍的日军,缺乏训练、纪律松弛的湘军未能力挽狂澜,6天内连丢山海关外的牛庄、营口等军事重镇,数千湖湘子弟血洒疆场,加速了清政府割地赔款的签订。

这次惨败,强烈刺激了自傲自负的湘人,湘人产生了广泛的求变心理,终于开始正视西方文化。甲午战争后,求新变革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题,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各地涌现,尤以北京、上海、湖南最为突出。谭嗣同、熊希龄、唐才常等一批具有维新思想的湖南士绅认识到中国的腐败和落后,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开始著书立说,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寻求国家变法自强之道。1895-1898年,谭嗣同、唐才常等人设立浏阳算学社,谭嗣同、熊希龄等成立了南学会,唐才常等人创办《湘报》。

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仅存一年

促成湖南时务学堂成立的具体背景和直接原因,最初是湖南乡绅王先谦、蒋德钧等人集股创办官督商办性质的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并提议在机器制造公司之下设立时务学堂,推广工艺,后得到熊希龄的支持,并与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思路不谋而合。

陈宝箴筹措办学经费,学堂聘请《时务报》主笔梁启超来湘讲学,担任中文总教习,中国近代钢铁专家李维格任西文总教习,熊希龄担任总提调,采办学堂所需图书仪器,购买校舍地皮。湖南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就架在时务学堂阁楼上,学生可观测各类行星。

1897年11月29日,时务学堂正式开学,成为湖南维新运动的主要阵地。其形制与教学也有别于传统书院教育,始终贯穿“中西并重”原则,共设七门功课,其中“溥通学”为通识课程,包括经学、诸子学、公理学等,“专门学”则包括公法学,含宪法、民律、刑律等,掌故学、格算学等,已具有近代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雏形。

七门功课中,西学已占据四门,老师们参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促使学生汲取新的科学知识和思想,研治救国的道理。梁启超每天授课4小时,还要彻夜批改学生作业,以至病倒,后又加唐才常、杨毓麟两名学贯中西的分教习。

虽然办学时间仅有一年,时务学堂精心遴选的264名学生,关心时政,意气风发。学生杨士辉在札记中写道,“世界日进于善”,“中国以幅员之广,而屡被欺于强邻,割地于求和,犹不免焉”,问题在于积贫积弱,“若能自强,何必战乎?”13岁的学生杨树达曾在札记中说,“今中国似负大耻矣,试为之策,以轻税免厘为省薄,以振兴一切工业为深易。”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时务学堂学监谭嗣同不愿出走避难,临刑前留下遗嘱,“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出于共同的理念信仰,师生们情谊深厚。梁启超曾记载,其教授的一班二班学生,受其感化颇深。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流亡日本后,其并未教授过的第三班学生,该班十几人竟也想去日本找他,有些人不惜与家庭抗争,借钱跑到上海找他。学生们衣衫褴褛、风餐露宿,形似乞丐,努力打听他的住址,他设法筹钱将这些学生接到日本,白天讲课,夜间同住一帐。

时务学堂的学生们多数也成为各领域的栋梁之材,在历史上留下了姓名。林圭、李炳寰等人,均在后续的起义或运动中舍生取义,学堂也走出了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民国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等一批大家。

品学兼优的林圭素来仰慕谭嗣同,被谭嗣同称为“造世之英雄”。戊戌政变后,林圭留学日本,1900年,留日归来的林圭与唐才常在汉口建立自立军秘密机关,策划起义,后因起义泄密,两人与李炳寰悉数遇难。

15岁考入时务学堂的蔡锷,年纪最小,却是学堂最负盛名的“学霸”,深得梁启超提携关怀。辛亥革命时期,蔡锷在云南领导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4年后,发动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共和的护国运动,后病逝。

22年后,梁启超重游旧地,含泪题字

办学后期,梁启超等维新派在时务学堂宣扬“民主”“民权”“平等”等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观念和对封建三纲五常的激进批判,背离了湖南士绅们变艺而不变政的洋务改革思路,引起了守旧派王先谦、叶德辉等的强烈反对和攻击。

维新运动之初湖南官绅一致共同维新的局面走向激烈对抗。时至戊戌变法的发生,1898年,曾经主持、参与过维新变法的维新派人士均遭严厉惩处,谭嗣同牺牲后,梁启超开启了长达14年的流亡日本生活,唐才常亦逃海外。随后,清廷降旨,将陈宝箴等支持过维新变法的湖南地方官员革职,江标、熊希龄等人革职,永不叙用。

戊戌变法失败后,时务学堂也被迫改为湖南求实书院,被守旧人士接手,迁址后与岳麓书院合并为湖南高等学堂,成为湖南大学的前身。

时务学堂停办后,1899年,空置的宅地,又被周家租给一名叫言清华的旅馆老板。

1922年,梁启超重返长沙,旧地重游。在蔡锷住过的宿舍前,他伫立良久,念及时务学堂学生大半殇故,泣不成声,含泪手书“湖南时务学堂故址”。

他曾在《护国之役回顾谈》中写道:“这段历史,是由好几位国中第一流人物、且是我生平最亲爱的朋友,用他们的生命换出来的,他们并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但他们想要换得的是一个真的善的美的‘中华民国’。如今生命是送了,民国却怎样,像我这个和他们同生不同死的人,真不知往后要从哪一条路把我这生命献出去,才配做他们的朋友。六年以来,我每一想起,那眼泪便在肚子里倒流。”

1938年,抗战期间,由于蒋介石制定的“焦土抗战”政策,时务学堂故址毁于文夕大火。讲解员说,所幸梁启超的墨宝被旅馆老板保存下来,带回湘潭老家,躲过了文夕大火。

抗战胜利后,爱国实业家陈云章将这块宅地买下,盖起住宅,并立下“时务学堂故址”牌坊,被长沙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跨出院门,重新置身熙攘人潮,很难不去想象,一百多年前,那些身处飘摇乱世,满腔热血的年轻人,是如何怀着爱国救亡、抵御外侮的忧愤心情,急切地奔走在这条麻石板街上。他们抛家舍业,投身于救国的理想和宿命,甘愿为中国的进步流血牺牲。

今天的潮宗街,穿梭来往的依然是年轻的面孔。国人早已过上了平静富足的生活,一如百年前那群年轻人的希冀和愿景,那群师生的疾呼、追求与坚持,与时务学堂一同静静湮没于岁月的长河。古老的潮宗街,只有麻石板依旧。

记者:陈思 编辑:俞丹 校对:杨荷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9

标签:旅游   学堂   时务   湖南   麻石   甲午战争   长沙   学生   戊戌变法   街巷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