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高新区,一条名为云飞路的普通道路因密集集聚30余家量子科技企业而被誉为“量子大道”。
这里不仅汇聚了全国近1/3的量子企业,更在2024年全球未来产业指数排名中位列第二。
直追美国旧金山,成为我国量子科技攻坚与产业化的核心策源地。
2025年恰逢量子力学诞生整整一个世纪,联合国为此设立了“国际量子年”。
就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年份,合肥传出了一个重磅消息:本土企业本源量子正式启动了冲击A股市场的进程。
若此次上市成功,合肥将汇聚国盾量子(已上市)和本源量子两家量子计算上市公司,加之已完成上市辅导备案的国仪量子,这三家被并称为“量子三兄弟”的企业,正让合肥的国际科技声誉日益显赫。
要感受合肥量子产业的集群效应,可以去高新区那条长度不足千米的云飞路看看。
这条闻名遐迩的“量子大道”,沿线密集分布着国盾、本源、国仪等多家量子科技龙头企业。
不少投资人有个说法:考察量子项目,必逛“量子大道”,再访中科大。
目前,合肥已汇聚93家量子企业,覆盖从量子芯片、测控设备到软件应用及产业资本的完整链条,量子产业规模稳居全国首位。
在全球范围内,其实力也仅次于美国旧金山,位列世界第二。
追溯这一切的起源,故事要从五十多年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迁合肥说起。
当年中科大南迁到合肥,安徽的领导说了句硬气话:"再苦,也要把中国的科学苗子保住"。
没想到这棵小苗现在长成了参天大树。
现在合肥聚集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量子企业,全球前20的量子公司里,合肥占了3家。
合肥能成"量子之都",离不开"最强风投"的眼光。
2017年,当互联网巨头还觉得量子计算是二三十年以后的事时,合肥高新投就给本源量子投了3000万。
当时75岁的郭光灿院士和40岁的郭国平教授创业,就是为了让量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地方去,不用转行。
这种"不图快钱图长远"的眼光,让合肥在量子赛道上占得了先机。
本源量子这次闯关上市,手里最大的王牌就是他们的 “本源悟空”量子计算机。
这台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确实表现抢眼:自打去年正式上线,它已经给全球143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分派并完成了超过50万个计算任务,总访问量早就突破了3000万次大关。
就连量子技术实力强劲的美国,其专家们也常来借用它的算力,其用户访问量在境外地区中位居第一。
郭国平教授带领的团队,实实在在地把量子计算机从实验室的深闺推向了产业应用的前台。
他们不仅做芯片,还搞操作系统,建成了国内首条量子芯片产线,实现了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链条自主可控。
郭教授说:“本源悟空”能打,靠的是咱们自己攥紧了从量子芯片设计、测控系统到操作系统等全链路核心技术。
这套“全栈自研”的硬实力,让中国在全球量子计算的牌桌上,第一次真正摸到了能上场对决的筹码。
不过量子公司赚钱不容易。
本源量子去年营收不到一个亿,还亏了3400多万。但这很正常,就像总经理张辉说的,现在的量子计算机还处在"电子管时代",离普及还有段距离。
好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看得远,深创投、中信证券这些"国家队"纷纷入股,8年来本源量子已经拿到近20亿融资,最新估值约69亿。
现在"本源悟空"已经在金融、制药等领域派上了用场。
今年初它给金融机构做风险分析,5月份又帮药企预测药物效果,让新药研发快了不少。
虽然现在还在亏损,但就像当年的互联网公司一样,量子计算的潜力一旦爆发,带来的可能是整个计算时代的变革。
量子竞赛比的从来不是短期速度,而是战略定力和持久投入。
合肥能脱颖而出,得益于几十年前那份“再苦也要保住科学火种”的远见,政府不追逐风口、甘坐冷板凳的耐心,以及科研者坚持把技术扎进产业土壤的实干。
如今全球都在量子赛道上加速卡位,合肥虽已挤进第一梯队,但这只是漫长征程的起点。量子计算要真正走向实用,可能还需十年甚至更久的打磨。
但只要中国保持这种“甘啃硬骨头、敢闯无人区”的劲儿,就有希望在全球科技巅峰争得一席之地。
合肥的经历印证了一个道理:搞科技不能只看眼前红利,得肯栽树、能等待、敢担当。
唯有这样,才能在核心技术上真正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合肥的经历印证了一个道理:搞科技不能只看眼前红利,得肯栽树、能等待、敢担当。唯有这样,才能在核心技术上真正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