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商务部发出威胁,印度和巴西“需要被修理”,美对华计划失败?

前言

9月28日,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发出威胁,称印度和巴西“需要被修理”,卢特尼克还表示,如果印度希望向美国消费者出售商品,就必须与美国合作。

后短短两天,《华尔街日报》再次爆料:“美国针对中国的一项重要军事计划已宣告失败!”

美国为何突然对印、巴两国发出威胁?针对中国失败的军事计划又是什么?

编辑:CY

美国三线齐爆

距离政府停摆只剩24小时,华盛顿的空气都紧张得凝固了。9月19日,参议院以44票对48票否决了那份短期拨款法案。这个结果让财政悬崖进一步逼近。

白宫、国会、行政部门被推入一个高压状态。各联邦机构被告知要拟好自动中断方案,展开"最坏情况"排查。国会走廊上充满焦灼气氛。

民主党议员坚持将医保补贴加入方案,共和党则试图压缩非国防支出。几轮磋商后,争议依旧根深。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数据显示,若政府停摆,每周将造成约60亿美元经济损失

相当于每天扔掉一架波音787客机。80万联邦雇员悬着一颗心,不知道下个月房贷怎么还。上一次长达35天的停摆,经济损失超过110亿美元,这次可能更严重。

就在预算危机悬而未决之时,五角大楼突然发出了一道惊人命令。9月25日,一份"全球召集令"打乱了所有美军高层的行程。来自驻日、驻韩、中东、欧洲等地区的将星,都被要求动身。

五角大楼确认,这将是"2025年规模最大的全球指挥官集结"。许多人接到电邮、电话后匆忙更改行程,部分将领原有计划被迫调整。

会议地点设在弗吉尼亚的海军陆战队大学,以高度保密、安全等级布置。官员称会议将时长约一小时,重点在演讲与动员,而非战术展开。

更引人注目的是,特朗普确认将亲自出席。他希望在现场向将领们表达支持,告诉他们"we love them",强调军事力量与智慧。有人把这场大会比作希特勒在1935年召开的"柏林突击集会"。

退役将军用尖锐语言称,这可能是美国军方走向政治化的危险信号。内部已经够乱了,美国还要在外部制造更多麻烦。9月28日,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放了一个"狠话"。

他直接点名三个国家:"印度、巴西、瑞士,这些国家正在贸易上对美国形成威胁,需要被修理一下。"对印度,美国已加征25%关税,涉及钢铁、机械、药品等多个关键行业,影响约30亿美元年贸易额。

印度商务部随即派出代表团访美,展开闭门谈判。对巴西,美国指责其在大豆、橡胶、铁矿石出口上实施间接补贴,扭曲市场价格。多家巴西企业遭遇临时反倾销调查。

对瑞士,美国的矛头指向金融资金避税通道和高端消费品市场。瑞士的中立地位、奢侈品生意、资金避险功能,都让美国眼红。三条战线同时引爆,哪一条都不是小事。

可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才是美国的头号对手,卢特尼克却偏偏不提中国。这是刻意回避,还是另有图谋?三条战线看似强势的背后,实则暴露了美国的深层困境。

华尔街日报曝光

就在美军将领会议前夕,《华尔街日报》爆出一个惊天内幕。一项旨在对抗中国军力的"全球无人机计划"已事实上搁浅。

该项目在2023年就开始启动,原定在印太地区部署数千架先进无人机,形成对中国的威慑网。计划实施期为2024年2月至8月。然而时至今日,该计划仍停留在纸面上,一架都没部署。

一个看似简单的装备计划,为何会彻底泡汤?答案让人瞠目。导致计划失败的第一个原因:美国无人机制造商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军方需求

就像备好了菜谱却发现厨师不会做菜,食材再好也没用。数据对比更加触目惊心。中国无人机产量占全球70%以上,美国不足15%。这个差距不是一年两年形成的,而是产业转移的必然结果。

第二个原因更致命:由于采用了多家供应商的不同系统,这些无人机无法实现统一指挥控制。这就像让说着不同方言的士兵上战场,根本无法协同作战。你喊"冲",他听成"撤",战斗还没打就乱了套。

这个看似简单的技术问题,却暴露出美军在装备标准化和系统整合方面的深层困境。美军高层更多关注的是美国造船业与中国的差距,而无人机计划的失败表明,问题远比想象的严重。

往深了说,这是产业空心化的苦果。制造业外流导致技术研发脱离生产,装备无法规模化,战略自然无法实施。过去几十年,美国把大量制造业转移到海外,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

如今想要重振制造业,却发现产业链已经断裂,技术工人流失,想造也造不出来了。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技术再先进,生产跟不上,就得依赖进口,最终受制于人。

军事专家指出,资金和技术短板正在制约美军转型。数据也很说明问题:中国国防预算增长7.2%,美国仅3.8%,这是三十年来的最低增速。

2018年那次35天的政府停摆,损失超过110亿美元,80万联邦雇员无薪工作。军队运转也受到影响,训练暂停,装备维护推迟,士气受挫。历史经验表明,长期的财政不稳定会严重削弱军事能力。

钱袋子空了,再雄心勃勃的战略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技术失败不是偶然,而是产业空心化的必然结果。这才是美国最大的困境:战略野心与实施能力的严重脱节。

点名三国却避开中国

卢特尼克的发言,有两点是外界没料到的。第一个意外: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是美国头号对手,他偏偏不提中国。点名印度、巴西、瑞士,唯独避开中国。是忘了?当然不是。是不敢。

第二个意外:瑞士作为西方国家,怎么也成了"修理"对象?原因很简单——瑞士长期中立的地位,抢走了美国在奢侈品领域的大量生意,也成为全球资金避险的最佳选择。

这让特朗普政府非常眼红。这两个意外背后,藏着美国的真实处境。为何避提中国?说白了,就是心虚。表面原因是中美贸易谈判进行中,美国不想节外生枝。

但深层原因更致命:美国在关键技术和资源上严重依赖中国。美国的F-47六代机项目,离不开中国的稀土材料。没有稀土,再先进的设计图纸也造不出飞机。

关键电子元件、芯片材料、电池技术,处处都有中国的影子。更要命的是市场依赖。美国企业离不开中国市场,波音、苹果、特斯拉,哪一家敢真正跟中国翻脸?

这就是美国的战略两难:既想遏制中国,又不敢直接对抗。既要在技术上依赖中国,又要在战略上打压中国。这种矛盾无解。有个生动的比喻:房间里有头大象,你装作看不见,但大家都知道它在那儿。

不提中国,恰恰说明美国对中国最忌惮。打不了正主,就拿小弟出气。这就是美国对三国下手的真实逻辑。印度、巴西都是金砖组织成员,是中国的重要伙伴。

"修理"它们,本质上是做给中国看,是一种迂回战术。美方要求印度取消对美国农产品的技术壁垒,同时限制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数量。

印方表态愿意在可控范围内调整采购结构,但坚持维护自身能源自主权。巴西总统卢拉与印度总理莫迪通话,商讨如何借助金砖机制构建稳定贸易走廊。

卢拉表示,不能单方面承受全球市场的制度性变动,南方国家应共同建立更加公平的规则框架。可结果呢?适得其反。印度外交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美国施压,态度强硬。

巴西加快与中国在本币结算上的合作,减少对美元的依赖。瑞士重申中立立场,不会屈服压力。本想杀鸡儆猴,结果猴子们抱团取暖去了。逼迫小国,反而让它们更倒向中国。这是典型的战术失误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的研究员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对三国施压,实质是试图重建霸权秩序的最后挣扎。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分析认为,特朗普政府的军事集结更多是政治作秀而非实质威胁。

内部混乱到连预算都通过不了,哪有余力对外动武?所谓的强硬,不过是外强中干。美国的心虚之举,恰恰给了中国战略机遇

未来的图景已经清晰:不是"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新霸主,而是多个文明中心的共存共治。不是"推翻旧秩序",而是建设更公平合理的新秩序。

中国在这个进程中的角色,不是主宰者,而是引领者和建设者。提供公共产品,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经验分享。搭建合作平台,比如金砖机制、上合组织、"一带一路"。

引领规则制定,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研究报告《美国霸权的衰落与多极世界的兴起》提供了理论框架。多极化不是威胁,而是机遇。未来3到5年,多极化格局将基本成型。

美国将面临"战略收缩"与"霸权维持"的艰难抉择。大概率会被迫选择前者,因为霸权的成本已经超过了收益。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霸权思维终将被时代淘汰

结语

美国的困境不在于对手太强,而在于自己的战略思维太陈旧。霸权思维在多极化时代,就像用马车的方式驾驶汽车,不翻车才怪。未来3到5年,世界将见证一个关键转折。

不是谁取代谁成为新霸主,而是多个文明中心的共存共治。中国要做的,是推动这个进程,而非重复霸权老路。美国越折腾,多极化进程越快。

你认为美国接下来会如何选择:继续强硬还是被迫调整?欢迎留言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财经   商务部   巴西   印度   计划   美国   中国   尼克   瑞士   霸权   无人机   战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