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清醒||灵魂深处的自觉

人间清醒||灵魂深处的自觉

周忠应

当修修养成为本能,世界就是你的宜居地。

放眼今日,修养已被某些人悄然置换为一种表演艺术。喧嚣都市角落,常见有人于社交平台上精心布置书页一角,或刻意宣扬“礼让”善举;然而镜头之外,喧哗如雷、刻薄尖锐、无视他人感受的举止却比比皆是。这精心装扮的“修养”恰如一件华丽外袍,一旦无人注视便纷纷剥落,露出内里那未经驯化的粗野本质。

真正的修养,却与表演截然相反,它是灵魂深处无需提醒的自觉。这自觉如古井无波的深水,映照的是慎独的澄澈心镜。东汉杨震“暮夜拒金”的清白故事流传至今,王密捧金前来,四下无人,杨震却断然拒绝:“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四知堂前那道无影无形的界限,胜过千军万马看守的铜墙铁壁。在无人监督的暗处,人内心的界限感与自我约束力方显其真价值,此所谓“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修养的另一个名字,是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这种善良并非刻意为之,它根植于灵魂土壤,自然生长出对他人世界的细微体察与尊重。周恩来总理被理发师不慎刮伤,一句“我咳嗽没跟你打招呼,不怪你”,以仁厚之心抚平对方惶恐。董卿面对轮椅上无法站立的老人,双膝跪地以平视目光交流,这姿态虽低,精神却无限崇高。真正的善良正是如此,如春风化雨,不喧哗亦不自矜,只默默让别人的世界少一分窘迫、多一寸温暖。

修养最深处,是根植于内心的自醒。这份修养是精神的土壤,滋养了灵魂的高度与广度。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无端挑衅,为社稷安宁而“引车避匿”,此等胸襟使得“负荆请罪”终成千古佳话。古语有云:“敬人者,人恒敬之。”修养之根深植于对他人灵魂的敬畏,这敬畏使胸怀豁达如海,使格局高远如山。正是这深植于心的修养,支撑起君子在浊世中的清醒姿态,如松柏立于风雪而不改其节。


修养从来不是为他人表演的戏码,它是灵魂深处无需提醒的自觉,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善意,是内心修养自然外溢的辉光。当修养真正成为本能,它便化作精神世界的宜居之境,即使身处喧嚣尘世,内心亦如瓦尔登湖般澄澈安宁。

当外在的表演性“修养”在无人处纷纷脱落,真正的修养却如古树深根,默默支撑起我们精神的高天。这高天不惧世俗眼光,不为掌声所动,它是灵魂深处对自我边界的无声守卫。

修养在灵魂深处扎根,它不因掌声而生长,也不为冷眼而凋零。当这无形根须在人性土壤中悄然蔓延,人间便自生出一片无需刻意经营的、宁静而恒久的清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30

标签:美文   自觉   清醒   深处   灵魂   人间   修养   内心   精神   土壤   世界   辉光   善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