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尊铭文上的“中国”:三千年前,“中国”二字首次现身

在卷帙浩繁的史书中,“中国”二字早已成为我们民族与国家的代称。但您可曾想过,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何时何地?答案,并非在竹简或纸张上,而是铸刻于一件名为 “何尊” 的青铜酒器内底。

1963年,当考古学家在宝鸡发现它,并小心翼翼地剔除锈蚀,解读出其中122字铭文时,一段被尘封了三千年的历史豁然开朗——“中国”, 在这里迎来了它在世界上的第一次登场。

一、国之重器:何尊的发现与铭文破译

何尊的发现本身,就充满传奇色彩。

• 从废品站到博物馆:1963年,它出土于陕西宝鸡贾村镇,曾一度被村民当作普通铜器存放,甚至险些被卖到废品收购站。幸得博物馆工作人员慧眼识珠,才得以保全,现成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 铭文现世:1975年,为筹备全国新出土文物展,专家们对何尊进行除锈保养,最终在其内底发现了这篇极为重要的铭文。铭文共12行,122字,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新都洛邑(成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铭文核心内容翻译如下: “……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

这句划时代的话意思是:周武王在攻克了“大邑商”(商朝)之后,举行盛大典礼祭告上天说:“我将居住在这‘中国’(天下中心之地),从这里来统治人民。”

二、“中国”初义:地理与政治的天下中心

必须强调的是,何尊铭文中的“中国”,与今天我们作为国名的“中国”,内涵截然不同。它是一个地理和政治概念的结合体。

1. 地理的“中心”:

◦ “国”字在古代常指“城邑”或“邦国”。“中国”即“中央之邦”或“天下之中的城邑”。

◦ 在周人的宇宙观中,他们认为自己所在的伊水、洛水流域的洛邑(今洛阳地区),是天下的地理中心。这里地势平坦,四通八达,便于控制东方广袤的疆土。

2. 政治的“正统”:

◦ 周武王之所以要“宅兹中国”,是为了宣告:周王朝取代商朝,是继承了天命,成为了天下唯一的合法统治者和政治中心。

◦ 将政治中心设立于“天下之中”,象征着对四方疆土的有效控制,所谓“四方入贡道里均”。这是一种极具战略眼光和政治象征意义的都城选址。

【深度辨析】:何尊的“中国”指的是洛邑,而非周人的老家宗周(今西安地区)。这印证了《史记》等文献中关于周成王遵循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洛邑的记载。此时的“中国”,是一个以都城为中心的区域概念,是周天子王权所在的标志。

三、考古与文献的互证:铭文背后的宏大历史

何尊铭文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了“中国”一词的源头,更在于它与传世文献完美互证,并提供了更精确的细节。

• 印证文献:《尚书·周书》中的《召诰》《洛诰》等篇,详细记载了周公、召公营建洛邑的过程。何尊铭文的发现,以地下出土的第一手材料,证实了这些文献记载的高度真实性,让“周公营洛”从传说变为信史。

• 揭示动机:铭文明确指出,营建洛邑是周武王的既定战略,由周成王和周公旦付诸实施。这揭示了周初统治者高瞻远瞩的政治布局:在东方建立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中心,以震慑殷商遗民和东方诸国,巩固新生政权。

• 断代标尺:何尊铭文中提到了“唯王五祀”(周成王五年),这为西周早期的青铜器断代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不可动摇的时间坐标。

四、概念的演变:从“天下中心”到“国家名称”

何尊之后,“中国”一词的内涵开始了漫长的演变历程。

结语:何尊的永恒价值

何尊,作为一件青铜酒器,其功能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刻于其腹心的铭文,却让它超越了物质本身,成为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它告诉我们,“中国”这个概念,从诞生之初就与国家建构、正统观念和天命信仰紧密相连。它不是一个封闭、排外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文明共同体的初心所在。

三千年前,周武王“宅兹中国”的宣告,奠定了一个伟大文明的政治蓝图。三千年后,当我们再次凝视何尊铭文中那两个古朴的篆字,仿佛能穿越时空,触摸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文化根脉与家国情怀。

我是说明“叔”,一个爱历史的理工男!欢迎您留言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历史   中国   铭文   政治   中心   宝鸡   城邑   大邑   天下   文献   地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