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中美博弈的棋盘上,稀土只是明牌,暗着走的还有更多杀手锏。
很多人一提起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忌惮,就想到稀土出口许可,但这只是冰山一角。
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宫后,关税政策一再加码,中方的回应也不是单一的金属牌,而是一个多层叠加的组合。
真正的难点,在于这些牌彼此之间形成联动,逼得对手不敢贸然出手。
镓、锗、石墨,这些名字在普通人耳朵里可能陌生,但在高科技产业里,它们是命脉。
去年中国宣布对镓、锗出口实施许可制度,今年又把石墨纳入了管制名单。
理由很直接——这些材料在芯片制造、军工雷达、新能源电池里不可替代。
美国在芯片、军工上对中国步步紧逼,中国就在原材料端拧紧阀门。
很多人忽略了一点,中国并不是一夜之间想到这个措施。
早在几年前,全球供应链对这些材料的依赖就有数据佐证。
镓和锗的冶炼加工产能超过七成集中在中国,石墨的高纯度球形产品更是几乎全在中国产出。
这意味着,美国想绕开中国,要付出高额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
这种管制不需要一刀切,只要“依法审批”四个字,就足够让下游厂商坐不住。
美国的国防工业、卫星通信、激光武器项目都有用到这些材料,一旦审批周期拉长,项目排期就会被拖慢。
这种隐性的延迟,远比关税这种明面上的打击更棘手。
再加上中重稀土的出口许可常态化管理,等于在重要节点上加了一层保险。
别小看这个动作,全球稀土市场的价格和流向都因此受控,尤其是那些用于导弹制导、潜艇声呐的磁性材料,美国很难找到稳定替代。
有趣的是,美国和盟友试图在本土开采替代矿,比如加拿大的石墨矿、澳大利亚的稀土矿,但加工环节依旧要运到中国,加工才是技术活。
这就像你有小麦,却没磨面机,最后还是要找别人加工。
我觉得,这种资源封锁的效果,不在于完全断供,而在于随时能“拧一拧”。
市场只要预期不稳,价格就会自己涨上去,美国的制造成本就会飙升。
这是心理战,也是供应链战。
谈完金属,再看农产品,很多人忘了,中美贸易战最早打起来的时候,美国农民的压力有多大。
大豆,是美国农业对华出口的支柱,2024年出口额接近126亿美元。
大豆产业链牵着中西部大片农场州,而这些州又是美国总统选举的票仓。
特朗普对中国加关税,中国立刻在大豆上做文章,从巴西、阿根廷等国大量采购,结果美国农民仓库里的大豆卖不出去,期货价格一度暴跌。
那几年,美国农业部不得不拿纳税人的钱补贴农户,金额高达数百亿美元。
现在情况又回到关口。
停火期快到期,特朗普公开喊话,要中国把美豆订单翻四倍。
这种喊话不是随口说的,他很清楚,如果中国减少采购,美农场的日子会立刻变难。
这种压力会传导到国会、州政府,再传回白宫。
我观察过,美国的农产品出口不像高科技那样容易转产,一旦收成出来就必须卖掉,不然仓储成本吓人。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这个市场份额没有第二个买家能接盘。
巴西虽然能分走一部分,但它自己的运输和港口能力也有限。
这就是大豆的杠杆作用——不需要全面禁购,只要采购计划一调整,美国的政治气候就会变。
你可能会问,美国为什么不找其他出口市场?
答案很简单,找不到同等规模、同等稳定的买家。
欧洲需求有限,亚洲其他国家体量太小。
而且大豆不仅仅是食用油原料,更是饲料的核心成分。
中国对大豆的需求和养殖业紧密相关,这让它成为中美贸易结构里的一个关键平衡点。
金属牌打的是供应链,农产品牌打的是政治链,两者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战略压强。
如果说金属和农产品是双刃剑,那么新能源产业链,就是那根贯穿始终的“成本锚”。
光伏,全世界都离不开中国。
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四个环节,中国的全球市场占比都在八成以上。
这不是随便夸大,国际能源署的统计摆在那,任何国家想绕开中国供应链,都要付出天价成本和多年时间。
美国的新能源转型计划,本质上依赖光伏装机规模。
但只要供应链掌握在中国手里,美国要在本土制造,就得面临高昂的原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
价格差异就是杀伤力。
过去两年,全球光伏组件价格一路下探,美国企业怨声载道,说竞争不过。
可他们自己心里明白,技术积累、产能配套和成本控制,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赶上的。
光伏产业背后还有石墨、稀土等关键原材料,这些早已在出口管理之列。
新能源车的电池要用高纯石墨,风电机组的永磁电机要用稀土磁材,这些链条全都串在一起。
美国可以在一两个环节追赶,但没法同时补齐所有短板。
中国的优势不只是产能规模,还有整个产业的配套能力——上游原料、下游装配、中间制造,全在国内高效运转。
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紧张,整个终端市场的价格就会被拉动。
这种局面下,美国的新能源项目,尤其是大规模光伏电站建设,就得看成本账本。
成本一高,投资回报就下降,项目审批就会卡壳,连带影响就业和政策进度。
这就是“成本锚”的真正含义——稳住自己,牵制对方。
很多人把中美贸易战看成纯粹的货物和关税博弈,其实金融资本市场同样是隐性战场。
美国财政部的TIC数据显示,中国一直是美债的重要持有方之一。
这种持有不仅仅是投资,更是一种战略缓冲。
在金融市场,持仓规模和买卖节奏,本身就会影响利率、汇率以及市场预期。
双方都很清楚,这是一根不能轻易拉断的绳子。
一旦中国在某个时间节点调整美债持仓,美国的融资成本可能立刻波动,国债收益率上升会直接推高美国的财政负担。
别忘了,美国目前的联邦债务总额已经超过34万亿美元,财政赤字高企,这使得它对利率波动异常敏感。
再说关税的代价。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研究都指出,上一次关税提升,绝大部分成本转嫁到了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
物价上涨、企业利润压缩、就业压力,这些问题并不会因为关税加码而消失。
2025年的新一轮关税清单范围更广、税率更高,短期内会冲击进口价格,中长期还可能削弱美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很多美国企业早就在游说政府,要求对某些进口品种豁免关税,理由就是成本难以消化。
中国在这个时候亮出多张牌,不是为了立刻让美国退让,而是为了在对方付出代价的过程中,保持谈判的主动权。
这是一种“耗”的策略,不求一击制胜,但求在每一次博弈中,让对手的空间越来越小。
资源、农产品、制造链、资本市场,这些环节彼此咬合,形成合力。
每一个单独看或许不致命,但叠加起来,就构成了特朗普必须顾忌的现实约束。
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农产品市场的季节性、制造链的周期性,这些因素叠加,使得中美的博弈从来不只是关税表面那点数字。
他可以在言辞上强硬,在实际决策上,必须考虑这些牌一旦全都出手,美国要承受的成本会有多高。
中美之间的竞争和博弈,不会因为一轮关税或一次峰会就结束。
这是一场长期赛,双方都在用手里的资源和优势,去塑造对方的决策空间。
在这盘棋里,输赢未必立刻见分晓,但主动权的分配,却时时刻刻在变化。
更新时间:2025-08-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