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退500元的商品,就要狂扇孩子耳光5分钟,还要孩子写1000字检讨书,这到底是退货还是家暴孩子?
看到这样的条款,你会为了500元,狂扇孩子吗?
11岁的妞妞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只是在网上买了一套卡牌,竟会把妈妈推到两难的境地!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最近,一位化名李云的妈妈遇上了件让她又气又无助的事。
事情得从她11岁的女儿妞妞身上说起。
妞妞班上同学都在玩一种卡牌,如果能抽到稀有款式,据说能换不少小礼物。
某天,趁姥姥不注意,妞妞偷偷拿了老人的手机,在一个叫“千岛”的二手潮玩平台上,花500块钱下单了一套卡牌套装。

她哪儿知道,这500块钱得让妈妈多加好几天班才能挣回来。
李云下班回家发现订单时,距离付款刚过2小时,货都还没发。
她想着孩子才11岁,还是未成年人,跟卖家好好说,对方应该能通融退款。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让她彻底懵了。

联系上卖家后,对方没提退款流程,反而先抛出了“30%跑单费”的说法。
也就是说她得先付给卖家150元的“跑单费”,卖家才能同意退款。
网购这么多年,李云还是第一次听到“跑单费”这个说法,自然不能理解。
可还没等她缓过神来,卖家就又发来一张自制的“未成年退款须知”截图。

里面的内容一条比一条离谱:
要孩子手写1000字检讨,家长和孩子都得签字按手印。
还要拍3分钟的道歉视频,家长和孩子一起朗读检讨。
而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第三条:
必须上传家长狂扇孩子耳光的视频,得满5分钟不中断,还得清晰录下耳光声。

这位妈妈当场就炸了,她和卖家理论,说孩子有错可以教育,但凭什么要这么折腾孩子?
可卖家态度强硬,就一句话:
“你就说你退不退?退就要做。”
眼看无法交流,李云只好找到平台客服求助,结果客服的回应更让她心凉。

客服说:
这属于个人闲置交易,不是平台的核心服务,至于那个“退款须知”,也只是互联网梗图,并非是自己的官方规定,建议她自己去协商。
这个回复,总结一点就是:“管不了,不能管,自己处理。”
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最终,求助无门的李云,只好把自己的经历和聊天记录发到网上,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办法。
可她没想到,帖子一发,评论区直接分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派,吵得不可开交。

支持李云的人,觉得卖家的行为匪夷所思:
“这根本不是退款要求,是教唆家暴!”
“现在的人对孩子怎么有那么大的恶意...”

面对卖家的极端要求,几乎所有家长都能感同身受地站在这位妈妈这边。
在家长们看来,11岁的孩子对金钱没有清晰的概念。
他们下单的理由往往很简单,可能是看到同学有同款,也可能是被商品图片吸引。
这本质上只是一种天真的冲动,并不是故意要犯错。

孩子犯错了,批评教育肯定少不了,但绝对不能用“扇耳光”这种暴力方式。
5分钟不间断的耳光,别说打在11岁孩子的身上,就算是成年人也难以承受。
这种行为根本不是教育,而是赤裸裸的虐待,会给孩子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

更让家长们无法接受的是,卖家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当成了要挟退款的筹码。
很多家长都觉得,退货退款是交易层面的问题,应该在商家、家长和平台之间协商解决,怎么能把矛头指向无辜的孩子?
就算家长在监管上有疏忽,那也该由家长自己通过合适的方式弥补,轮不到外人指手画脚,更别说提出打孩子这种荒唐要求了。

而支持卖家的那拨人,几乎是把对“熊孩子”的不满全发泄了出来。
“孩子就要从小教育,今天偷家里的,明天就敢偷外面的!”
“5分钟太短了,该连家长一起扇,扇出血才长记性。”



在支持卖家的声音里,不少人都在替卖家“喊冤”,觉得卖家的愤怒其实情有可原。
其实仔细想想,卖家的委屈确实有理有据。
很多做线上生意的商家,早就被未成年人网购退款的问题折腾得够呛。
现在的孩子接触手机和网络的机会太多了,移动支付又方便,手指头一点就能完成交易。


为了避免麻烦,不少卖家会特意在商品页面标注“未成年人禁止下单”。
可这根本挡不住有心“钻空子”的孩子。
他们要么瞒着家长偷偷下单,要么直接用家长的账号操作,卖家隔着屏幕根本没法分辨对方是不是未成年人。
等到家长找上门要求退款时,商品可能已经被拆开,有的甚至已经使用过。

再想二次销售难上加难,这笔损失自然就落到了卖家头上。
就像这次事件里的卖家,大概率是之前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积攒了一肚子火气。
在他们看来,自己明明已经尽到了提醒义务,标明了“未成年禁购”,却还是要为孩子的冲动消费买单,这太不公平了。

所以才想出这么极端的办法,本质上是想用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发泄不满。
同时也想“杀鸡儆猴”,让其他家长好好管管自家孩子。
可话说回来,委屈归委屈,卖家的做法显然已经越界了。

且不说这种要求涉嫌教唆家暴,严重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单从交易本身来说,用伤害孩子的方式解决退款纠纷,本身就是错得离谱的选择。
就算真的上传了打孩子的视频,这笔退款纠纷就能彻底解决吗?
恐怕只会引发更大的麻烦,最后落得个“有理变无理”的下场。
那么,你觉得这件事情到底谁对谁错呢?


文案内容和图片,来源于机构官网、媒体网络和第三方平台等公开信息。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本人修改或删除。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