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5天后,中方发起反制,对韩国继续征税,这一次,李在明作出了明智选择。那么,中国为什么要选择在这时出手?面对中方反制,韩国总统李在明态度又如何?
6月26日,韩国政府正式敲定,对自中国进口的不锈钢厚板征收21.62%的反倾销税,征收期为五年,理由是中国钢材倾销,冲击本国市场。5天后,中国出手反制。6月30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对来自欧盟、英国、韩国和印尼的不锈钢钢坯和不锈钢热轧卷继续征收反倾销税。简单来说,原本7月到期的五年反倾销措施,现在续期,再来五年。
中方此次反制,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经过审查、评估、合法合规的长期布局。早在2019年,中国就已启动对这些国家不锈钢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并开始征税。本次只是经过评估后的延长。这也是对自身产业的一种自然的保护措施。毕竟,钢铁是基础行业,一旦被低价进口产品长期冲击,产业链上中下游都会受到影响。
尤其是在中韩之间,钢铁、化工、化肥、电子零部件等产业摩擦已非一日。韩国此前已经对多种中国产品征税:热轧钢板、碳素钢板、二亚硫酸钠等。此次的加税举动,只是又一例。面对这种情况,中方不反制不利于国内市场,也不利于对等贸易关系的建立。
当然,也不是所有企业都一刀切。像韩国的浦项制铁,继续执行价格承诺政策——只要它出口到中国的价格不低于承诺价,中国就不征税;一旦违规,立马恢复征税。这种做法,既体现了规则的灵活性,也给韩国留了一个缓和的余地。
面对中方反制,韩国总统李在明的态度值得关注。近日,韩国总统李在明首次发表施政演说。他强调:搞活民生、提振经济,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外交方面要“实用主义”,以国家利益为唯一标准。这一表态,相当于对“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的问题给出答复——不选边,哪边对韩国有利,就怎么来。
但这句话说着容易,做起来难。韩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本就不容忽视,中国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占其出口比重接近23%。特别是半导体、汽车、钢铁等领域,对华依存度极高。可与此同时,韩国的安全,又高度依赖美国。李在明上任后,就试图在中美之间找平衡。他拒绝出席北约峰会,不接受美国提出的把军费拉到GDP 5%的要求,但也不完全疏远美国——比如上任后第一时间与特朗普通话。
李在明其实很清楚,和中国搞好关系,是发展经济的重要前提。为此,他还专门派国会代表团访华,推进AI合作,对中国企业进行考察。但现实复杂,美国的施压步步紧逼,在华盛顿的谈判桌上,美国贸易代表明确提出,如果不提高钢铁等产品的关税,美国就将恢复对韩汽车等商品的高税率。换句话说,美国让李在明必须在中美之间做出姿态。
因此,李在明的“对华征税”决策,表面看是对国内产业的回应,实则也有应对美方压力的成分。而对中方来说,这不是第一次被韩国“先友后斗”,但在大局判断下,中国没有采取激烈反击,而是以正常流程推进期终复审、继续征税,维持对等贸易规则。
这也是李在明的两难之处。一方面,他口口声声要结束尹锡悦时期“最糟糕”的中韩关系,推动经济复苏;另一方面,却又在征税、执法等问题上频频对中出手。说到底,这不是他愿意不愿意,而是多重压力之下的无奈选择。
李在明能走多远?就看他能不能顶得住。眼下韩国经济已经出现疲态,2025年GDP增长预期降至0.8%。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内需萎缩,出口不振。为了稳住经济,李在明上任后批准超30万亿韩元追加预算,支持半导体和AI产业转型。他还试图向大财阀开刀,推行“公正增长”政策,强调“终结财阀绑架经济”。这些举措固然有方向感,但也触动了不少既得利益集团。
在这种情况下,他既要对内平衡财阀和民意,又要对外维系中美两头的合作与压力。可以说,李在明的一切动作,都是在“夹缝中求生”。这也是为什么中方虽然反制,但仍然保持克制和开放。反倾销税续上了,但留了缓冲地带;而韩国商务部的声明中,也明确表示希望“继续对话与合作”。这说明,尽管双方近期“交锋”不断,但对彼此重要性的认知并未改变。
未来,如果李在明能顶住压力,坚持“国家利益优先”的方针,或许中韩还能走上一条务实共赢的道路。但如果他继续“说一套做一套”,在对华问题上“摇摆不定”,那么中韩关系也很难真正修复。
更新时间:2025-07-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