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9岁的殷玉珍嫁给了一个在黄沙中孤独生活的男子,白万祥。
初到沙漠,地窖般的住处、无边无际的风沙、贫瘠的土地让殷玉珍的心情跌入谷底,甚至哭了七天不想认命。
但最终,殷玉珍还是在那里住了下来,并以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改变了命运,也改变了沙漠的面貌。
15年后,她不仅实现了沙漠绿化的梦想,还获得了国际认可。
那么,殷玉珍是如何改变沙漠面貌的?她又经历哪些艰辛?
殷玉珍出生在陕西省靖边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她父亲殷风军是一个憨厚老实的牧羊人,母亲则早早去世,这也让殷玉珍自幼便担负起了家务和照顾弟妹的重任。
另外,殷玉珍从小就聪明伶俐,精通针线活,擅长做饭,而且嗓音甜美,常常为邻里唱歌。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殷玉珍的父亲开始为她张罗婚事,并做主将19岁的她嫁给了白万祥。
殷风军常年放羊,往返于毛乌素沙漠和家乡之间,有一天,殷风军在一次途经沙漠时遇到了白万祥的父亲。
白万祥家里曾经历过天灾,且母亲早逝后,他自小便跟着父亲四处流浪,父亲身体逐渐虚弱后,他们便在沙漠的沙梁上挖了个地窖当作住所。
结识后,白万祥的父亲深知自己年老体弱,时日无多,因此,每次与殷风军见面时,便不断叮嘱他,如果有机会,一定要为自己的儿子找到一个贤妻,这样他才能安心离世。
作为一个朴实而又讲义气的汉子,殷风军感受到了拜把兄弟的深情,也在一场酒宴上,在酒精的催化下,承诺将女儿殷玉珍嫁给白万祥。
而殷玉珍尊重父母的安排,默默答应了婚事。
但当殷风军带着女儿殷玉珍骑马深入沙漠,到达白万祥家时,所见的景象远远超出了她的预期——这里简陋得几乎让人无法相信。
白万祥所住的地窖像是人们用来储藏杂物的地方,狭小昏暗,几乎没有窗户。
当夜,殷玉珍与父亲一同在那狭窄的地窖中度过,原本应当是开始新生活的时刻,却变成了她痛苦不堪的煎熬。
随着夜幕的降临,殷玉珍也意识到,这个地窖将成为她人生的一段长久磨难的开始。
夜深了,风沙仍旧在沙漠上空肆虐,地窖里漆黑一片,几乎无法看清任何东西,四周没有一丝温暖,只有不断飘进的沙尘和空气中弥漫的潮气让她感到窒息。
她坐在床上,用手背抹去脸上的泪水,试图平静自己愈发剧烈的情绪,但眼前的一切太过陌生,太过压抑,所有的幻想在这一刻破碎得彻底。
地窖的狭小空间让她无法伸展双腿,白万祥甚至没有为她准备一张像样的床铺,殷玉珍只能蜷缩在一堆枯枝与柴草上。
一夜未眠,第二天清晨,她感到自己彻底崩溃了,她尝试推开沉重的门,却发现门口被风沙堵住了,甚至连一点缝隙都没有。
风沙从门缝和窗户缝隙中涌入,把整个屋子都弥漫成了黄沙,连吃饭的碗和锅里都充满了沙粒。
她看着那一切,心中的痛苦无法言表,她哭得更加撕心裂肺,觉得自己仿佛失去了所有的希望。
白万祥依旧默默站在一旁,他没有过多的言语,他理解她的情绪,也知道自己无能为力。
殷玉珍哭了七天七夜,每一天,她都在想着自己的家乡,想着曾经的自由与美好,想着自己曾经拥有的梦想和希望。
可现实却让她一次次陷入深深的绝望,她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无法承受这一切。
同时,七天的泪水过后,殷玉珍渐渐地平静下来,她看着白万祥那双充满期待的眼睛,心中渐渐升起一股力量。
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她还要为这个简陋的家,为这片荒凉的沙漠,找到属于她的生存方式。
于是,她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这一切,改变自己与丈夫的命运。
殷玉珍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源自家乡的生活,她出生在山川草原之间,那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
她的父亲是牧羊人,常年在大草原上与羊群为伴,虽然生活艰辛,但在她心中,土地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从未远离。
如今,面对沙漠,她本能地想到了改变这个环境的办法——种树,她想,如果能够种下绿树,让这片沙漠有些许生气,也许她和白万祥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同。
有一次,殷玉珍听到附近村子里有个妇女——牛玉琴,通过种植树木改变了周围环境,她成功地将一片荒地变成了绿洲。
这一消息对殷玉珍触动极大,虽然她自己对沙漠中的绿化一无所知,但她从牛玉琴身上看到了希望。
决定之后,殷玉珍开始着手准备,她向白万祥提起了自己的想法。
虽然白万祥起初对这种冒险的行为有所怀疑,但看着妻子眼中那股不容忽视的决心,他最终还是选择支持她。
夫妻二人决定用手头有限的资源,先购买一些树苗,为了攒够钱,殷玉珍卖掉了家里的一些羊,换回了第一批树苗。
她拿着这些树苗,带着白万祥来到沙漠的边缘,开始了她的绿化之路。
然而,沙漠的恶劣环境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高温、风沙、干旱,这些对任何植物都是巨大的挑战。
殷玉珍和白万祥每天清晨四点多就开始工作,带着树苗进入沙漠,费力地在沙地中挖坑,尽可能地将树苗种下。
每次回到家中,她的手上、脸上、全身都布满了沙尘,汗水与泥土混合,形成厚重的结痂,但她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她心里明白,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实现心中的梦想。
可问题接踵而至,刚种下的树苗并未如她所愿地生长起来,沙漠的风沙几乎将每一棵树苗都刮得无影无踪。
即便她每天辛苦劳作,第二天去查看时,发现树苗要么被狂风吹倒,要么被沙丘覆盖,根本无法存活。
看到这些树苗的失败,殷玉珍的心情一度变得沉重无比,几乎陷入绝望。
而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殷玉珍逐渐摸索出一些新的办法,她意识到,沙漠的环境实在太过严酷,单靠手工种植树苗远远不够。
于是,她开始改变策略,寻求更多的帮助,她发现,如果能利用沙漠中的羊群,或许能更好地保护树苗。
她开始将羊群赶到准备种植的土地上,然后撒下种子,再让羊群踩踏,利用羊蹄印帮助种子更好地埋入沙土中,这样,树苗能够得到一些基本的保护,并且增加了存活的几率。
时间一天天过去,经过一年的努力,虽然最终成功存活下来的树苗并不多,但每一棵生长起来的树都让殷玉珍感到无比欣慰。
她和白万祥也不再停留在原地,而是开始了更广泛的种植工作,他们四处打工赚取树苗,将每一分每一秒都投入到种树的事业中。
尽管困难重重,但夫妻俩彼此支持,共同面对,他们开始有了更多的树苗,种植的面积也逐渐扩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殷玉珍逐渐摸索出了更多适应沙漠环境的种植技巧,并且学会了如何选择最适合生长的树种。
她的绿化梦想逐渐变得清晰,沙漠虽然坚硬而荒芜,但她坚信,只要有足够的坚持和努力,沙漠中的每一片沙土,最终都能被绿色覆盖。
在15年的努力后,沙漠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殷玉珍也逐渐从一位乡村妇女,成为了全球瞩目的治沙典范。
刚开始,殷玉珍与白万祥的绿化工作几乎无人关注,但随着绿化工作的不断推进,殷玉珍的名字渐渐为外界所知。
首先是村里的一些人开始注意到这片沙漠的改变——沙漠的某些区域,原本光秃秃的土地上,竟然长出了坚韧的绿植。
此后,越来越多的村民前来询问,殷玉珍也耐心地向他们传授自己的绿化经验。
她并不保守自己的知识,而是希望能够通过共享自己的努力,来带动更多人一起改变这片沙漠。
这种影响力逐渐扩展,尤其是在政府开始关注到沙漠化治理问题后,殷玉珍的绿化成果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同时,殷玉珍的故事开始进入主流媒体的视野,她的名字很快被报道到全国各地,成为了沙漠治理的代表之一。
媒体的关注让更多人开始重视这个困境中的女性如何凭借自己的毅力和智慧,战胜了大自然的严酷挑战,重新给沙漠带来了生气。
就在这时,殷玉珍逐渐进入了国际视野,国际社会对环保问题日益关注,尤其是沙漠化和荒漠化土地的治理成为了全球环保领域的重要议题。
殷玉珍被邀请到多个国际环境保护会议上,与世界各地的环保人士分享她的经验与成就。
她的演讲感染了无数听众,尤其是在她讲述自己与沙漠之间那段艰苦而又坚韧的斗争时,现场的许多人都为她的坚持与毅力所动容。
渐渐地,殷玉珍的名字在全球范围内都开始被人们熟知,她的成功不仅为中国的沙漠治理注入了信心,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经验。
她成为了全球环保领域的楷模,许多人开始以她为榜样,学习她如何面对困境,如何在最艰难的环境中寻找希望和改变。
更重要的是,殷玉珍的治沙成就被国家各级政府认可。
2002年12月10日,她在北京被授予“中国十大女杰”荣誉,此外,她还多次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中华环境奖、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等荣誉。
并未到此结束,后来,随着国家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殷玉珍的绿化事业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推动。
政府为她提供了资金、技术支持,并与她共同推动大规模的沙漠治理项目,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沙漠地带开始得到绿化。
而她自己,也逐渐从一位默默无闻的乡村妇女,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知名的环保先锋之一。
她更是在2022年,获得了“2020-2021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殷玉珍从1985年开始种树,数十年来如一日,硬是让3万多亩荒沙披上了绿装。
她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努力不仅改变了她和丈夫的生活,也改变了整个沙漠地区的命运,但她始终相信,只要有足够的坚持,沙漠的每一寸土地,都有可能成为绿洲。
另外,殷玉珍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沙漠的历史中,成为后人敬仰与学习的榜样。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更新时间:2025-04-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