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渭源县城,走095县道,沿鸟鼠山系关山的梁峁沟壑一路前行,去往19公里之外的庆坪镇,再经庆坪到临洮窑店镇,这条道路充满历史人文的印痕:沿途,古老苍凉的战国秦长城不绝如缕,隋炀帝西巡从渭源自此去往狄道(今临洮境内)直至河西,这条路线和从岁月幽深处蜿蜒而来的唐代驿道暗合,而在1300多年前的庆坪境内,曾爆发了唐蕃之间的“武阶驿之战”,遗落了一段“薛家将”薛讷的沙场传奇……
1
在中国传统戏曲和评书中,“薛家将”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从《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绵延了薛家三代将星,构成了与北宋“杨家将”“呼家将”同样出名的一个系列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成了大唐盛世在人们心中一个辉煌的象征。
在渭源武阶驿(今庆坪镇附近),名将薛仁贵之子薛讷(薛丁山原型)率唐军迎击全盛的吐蕃,在此爆发大战。
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八月,吐蕃十万大军进攻洮州(今临潭),继而进攻兰州(今兰州)和渭州(今陇西县东)的渭源县(今渭源东北),抢走了大批牧马,唐廷震动,全国上下招募勇士,去充实河陇地区防御。唐玄宗让薛讷以布衣身份代理左羽林将军、陇右防御使,以王海宾、王晙、安思顺等人为部将,统兵10万,战马4万匹,在渭源迎击吐蕃。
渭源连绵的关山
40里高拔峻险的关山在唐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它护遮渭源古城。倘若一脚登上这道关隘,百里渭川便尽收眼底,向东数百里,一马平川,取州城,下秦川,几乎无险可守。
薛讷领军进至武阶驿,与驻扎在武阶驿南面大来谷的十万吐蕃大军对峙。
庆坪堡之内变成了书声琅琅的校园
寻访武阶驿之战的第一个目标选在镇上的庆坪中学,它就建在临近庆坪河地形险要的一处高地上。
隔河远观,很快就发现它与别的学校不一样的地方,它四周夯土筑就的围墙一看就是古代城堡留下的遗迹。
所料不错,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庆坪堡,也叫翠岩堡,据说是宋朝名将王韶引兵修建。
按渭源地方志的相关记载称:“……当年驻守之状无从考知,相传有明驿丞居住,然地处要冲,系宋熙州之门户,且居三沟之口,势甚扼要,往昔防兵设险,设有专官。后于民国补修,保存比较完整,堡长124米,宽124米,高12米。后来堡内建了神庙和学校。”
为看到古堡的全貌,抓着生长的蒿草,我们从梯子上攀爬到校门左侧的土墙顶端上。
山梁上是战国时期的烽燧和古长城
它外侧离地有十一二米,让人如临深渊。在城堡正前方远处,当地人称堡子梁的山顶上两个黑点怎么看着都像烽燧,而一旁有阴影像蜿蜒而来的城墙残存。那便是战国时期的秦长城。
2
唐之武阶驿具体的位置离庆坪堡有多远?
《读史方舆纪要》载“武街城,在渭源县西。”《水经注》:“武阶城在汉狄道县东白石山西北。或曰即武街也。”西晋晋惠帝时置武街县,属狄道郡。前凉张骏因前赵之亡,收河南地,至于狄道,置武街、石门、候和、漒川、甘松五屯护军。在唐志里,武街城为武街驿,属渭源县。
学者严耕望所著《唐代交通图考》一书中这样记载:“……渭源西约二十五里至高城岭,为滥水、渭水所出,西东分流,此道即循两河谷而行也,岭西行至武阶谷,置武驿。又西二十里大来谷,盖亦在道上。”
天水师范学院教授苏海洋、雍际春等学者认为:“据史载,唐代设置的武街驿在武街谷中,武街谷在大来谷东二十里。严耕望先生亦认为武街驿在大来谷东二十里。庆坪东南1.5公里有一古城遗址,可能为宋庆坪堡。庆坪堡西北离南峪沟(窑店西)12公里,刚好合20唐里,所以,东峪沟支流南峪沟可能为大来谷,庆坪以东的东峪沟可能为武街谷,庆坪堡一带可能就是武街驿所在地。”
那么此刻站在庆坪堡怀远,武阶驿之战“白刃交兮宝刀折,两军蹙兮生死决”的战争场面似乎就在眼前。
那时的薛讷已是年届六旬的沙场老将了,他却义无反顾:洗刷薛氏家族奇耻大辱的机会终于来临了。四十年前,他父亲薛仁贵在大非川(今青海大通河)打了生平唯一的一场败战。大非川之战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吐蕃凭此战实力足以和大唐分庭抗礼,就连吐谷浑亦成为吐蕃别部。唐朝被迫撤销四镇建制,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高昌故地)。
薛仁贵因此被撤职流放。薛讷记得,父亲对这生平唯一大败至死不能释怀。
此一战,于公于私,他都退无可退。
民间收藏的薛家将年画
在民间文学中唐朝的天大半个是薛家撑着的。按评书的话说,薛家是大唐的“擎天白玉柱、跨海紫金梁”,这种说辞在正史上自然言过其实,但是薛家父子保境安民、战功赫赫却是不争的事实,“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讲的就是薛仁贵。“家代名将,国朝元臣,智涌泉源,气横雷电。庙堂之上,则宽而有谋,旗鼓之间,则勇而无挠”,则是李隆基对薛讷极高的评价。
薛讷一开始做过县令,他的仕途似乎是朝文官路子走的,但他秉性刚直,在当县令时就敢拒绝酷吏来俊臣的要求,却是家门武将的风骨。
后来突厥入侵河北地区,武则天到处搜求将才,就把他给提拔起来了,就因为他是名将之后,想来家学不错。
在武则天执掌天下的时期,薛讷一直在边境军中任职,立过不少战功。据史书评价是“其用兵,临大敌益壮”。
3
薛讷可能并没有如他父亲那般的武艺和勇猛,但在军队管理方面很出色。据说在开元初年,玄宗在新丰进行军事演练,薛讷号令左军。当时参演队伍比较混乱,唯有薛讷的军队很整齐。玄宗派使者到左军军门宣令,不得其门而入。这一招,有点模仿当年周亚夫的意思。演习结束后,薛讷治军颇得玄宗欣赏——君臣之间如果要制造遇合的佳话,自然双方要配合默契。 因为受赏识,所以薛讷也就动了立功的心,于是积极请战。
在率军攻打东北的契丹和奚的战争中,薛讷却出师不利大败而归,被玄宗贬为庶人。直到武阶驿,今天的庆坪,薛讷抵御吐蕃进攻,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武阶驿,是真正的狭路相逢。时间是唐开元二年十月甲子日。
吐蕃军队十多万,填谷塞沟,几十里鼓勇而进;薛讷的前军王海宾只有数千人,居高临下,扼险而守,凝气以待。
部将王晙精选勇士七百人,分为前后两队,身穿吐蕃服装,前队乘着夜黑风高,向吐蕃坌达延部发起了突然袭击,五里外的后队则擂战鼓、吹号角,黑暗中仿佛来了千军万马,吐蕃军队以为唐军主力已经出动,慌忙逃窜,夜色中难辨敌我,陷入自相残杀的局面,死伤万余。
吐蕃军残部沿陇水谷地(今东峪谷)一路西逃,企图绕狄道城南撤。当溃败至沟口时,等待已久的唐军突然杀出,吐蕃军难以招架,沿孙家河湾经任家坪向北逃窜,唐军追杀至城北三十墩一带,走投无路的吐蕃军突然发现边家咀渡口上有木船,便奔向河边企图登船过河,此时驻守在长城堡(今秦家堡)的唐军杀到。长城堡与边家咀渡口相距数里,与望儿咀隔打壁河相望,三者互为犄角,可拒三面之敌,是狄道城北部的重要防线。吐蕃军无路可退,唐蕃双方在洮河东岸展开大会战。
吐蕃军将王海宾围入阵中,王海宾骁勇善战,此时却寡不敌众,以身殉国。但随后薛讷主力赶到后,将敌人分割包围,尽数歼灭。数万吐蕃军葬身沙场。
这次洮河会战,是唐蕃数百次战役中最大的一次战役,从此临洮军声名大振。著名诗人王昌龄诗《塞下曲》中写到此次战役的战况。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武阶驿鏖战之后,唐蕃双方驻守于洮河东西,并保持着一定的交往。至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陇右节度副使兼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悉收黄河九曲之地,并设洮阳军(即今临洮县)、宛秀军和神策军。唐蕃武阶驿之战,保证了大唐边疆的安全,完美地完成了初唐和盛唐的衔接。开肇了开元之治的武力盛典,这场大战之后陇中一带暂时趋于稳定,河湟一带都并入唐朝版图。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刘小雷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