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育意愿最高"的地区,揭晓了

生或者不生,早已不是个人选择题,而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议题。

谁稳坐生育榜倒数第一?

近期《中国统计年鉴2025》正式发布,31个省份的人口数据首次完整公开。

这份数据揭开了全国生育形势的真实面纱。

去年一年,全国新出生人口达到954万,较上一年度增加5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较此前回升0.38个千分点。

龙年生肖的带动、疫情过后生育需求的补偿性释放,再加上各地生育政策的积极刺激,共同推动了全国出生率的短期回升。

通常来说,一个地区经济越发达、城镇化率越高、民众生育观念越现代,人口出生率往往就越低。这一规律在全国生育版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区域分布来看,西部省份的出生率整体高于东部地区,欠发达区域的生育意愿明显强于经济发达区域。

西藏以13.87‰的高出生率继续领跑全国,而黑龙江则以3.48‰的超低出生率再度垫底,两地出生率差距接近4倍之多。

出生率超过10‰的省份共有4个,分别是西藏、宁夏、贵州和青海。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个省份均位于西部,且都属于欠发达地区,同时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区域。

在出生率前十的省份中,只有广东这一个经济大省跻身其中,堪称打破规律的"特例"。

数据显示,广东以8.89‰的出生率排在第七位,而与它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上海、江苏,出生率均不足5‰。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江苏、天津这六个省份,出生率均低于5‰,甚至已经跌破了人口形势严峻的日本和韩国的水平。

东北三省集体上榜倒数并不让人意外,但黑龙江出生率跌至3字头,即便不考虑人口外流因素,仅自然人口减少这一项,就足以长期拖累全国人口增长大盘。

数据显示,过去十多年间,黑龙江常住人口从3800万持续下滑至3029万,即将跌破3000万大关。

需要注意的是,上海、江苏、天津这些经济发达地区也跻身生育率最低行列。

这充分说明,人口问题早已不再是东北独有的困境,"人口东北化"的趋势正在向全国蔓延。

这一现象背后,固然有几十年前严格生育政策带来的长远影响,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想要刺激生育,"包邮区"可能要比广东付出更大的努力。

哪个省份扛起大旗?

虽然西藏等地出生率居高不下,但由于人口基数较小,对全国生育大盘的支撑作用相对有限。

真正决定全国生育稳定的,还是那些人口大省,尤其是广东、山东、河南、江苏、四川等常住人口超8000万的省份。

从出生人口绝对数量来看,到底是谁在撑起全国生育的半壁江山?

答案揭晓:广东、山东、河南包揽了出生人口数量的全国前三。

其中广东以113万的出生人口稳坐榜首,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出生人口突破百万的省份。

曾几何时,山东和河南都曾轮流占据出生人口榜首,但受生育率快速下滑影响,如今已被广东远远甩在身后。

至此,广东出生人口已连续7年突破百万,以占全国8.9%的常住人口,贡献了11.8%的出生人口,堪称全国"最敢生"的省份。

一组数据更能凸显广东的"生育力":广东一省的出生人口,已经超过了江苏、浙江、上海"包邮区"的总和。要知道,"包邮区"总人口达1.76亿,比广东常住人口整整多出一个广西自治区的规模。

广东的出生人口相当于东北三省的3倍。尽管东北人口持续减少,但总人口仍有1亿人,而出生人口加起来仅38万人。

广东之所以能成为"生育冠军",既与当地相对浓厚的生育文化密不可分,更离不开大量外来年轻人口的贡献。

优良的人口结构,让广东不仅坐稳中国人口第一大省、生育第一大省的宝座,更成为了全国养老金转移支付的最大贡献者。

在广东之外,广西、贵州、云南等人口"腰部省份"也为生育大盘提供了重要支撑。

比如常住人口不到4000万的贵州,出生人口达41.5万,与8500万人口的江苏处于同一水平;

仅有2600多万人口的新疆,出生人口24.6万,是人口规模相近的上海的2倍左右。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广东与西部省份,正在共同托起全国的生育希望。

真金白银补贴来了!

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政策层面已经行动起来。

日前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投资于人"等重要表述,这些内容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加大生育刺激力度。

如今,一系列重磅政策已经陆续落地。

最受关注的育儿补贴已正式实施,0-3岁幼儿每年可领取3600元补贴,真金白银直接发放至个人账户。

用官方的话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面向广大民众发放大范围、普惠式、直接性的民生保障补贴。

除了育儿补贴,呼吁已久的学前教育免费政策也迈出了关键一步,目前大班幼儿已正式免除保教费。

虽然全面推广至所有幼儿园还需要一定时间,但"12年免费教育"的到来,已是大概率事件。

这标志着我国生育政策已从"放宽生育限制"转向"主动刺激生育"的关键转变。

如今影响民众生育意愿的最大因素,早已不是政策松不松绑,而是刺激力度够不够。

这更是从"投资于物"到"投资于人"的理念革新;

与大规模基建投资相比,对人口的投资才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

当然,生育刺激并非一蹴而就。

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的调整相对容易,但婚姻观念、生育意愿的转变则需要更长时间。

过去常说"高房价是最大的避孕药",但如今房地产遭遇历史性拐点,房价正逐步向合理水平回归,生育意愿却并未因此大幅提升。

显然,刺激生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场持久战。

要想真正激活生育潜力,政策的力度,还需要再大一点。

评论区讨论一下,你有计划生育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育儿   中国   意愿   地区   人口   广东   出生率   省份   全国   江苏   政策   上海   黑龙江   常住人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