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1天就国庆,却出现5种“奇怪”现象!跟往年不一样

距离那个号称“史上最长”的黄金周,只剩下最后一天了。

今年很凑巧的国庆巧遇中秋,喜提8天超长假期。

可是,今年的市场却吹起了一股让人看不懂的“妖风”。

当中秋与国庆再度喜相逢,本该是双倍的快乐,双倍的消费高峰,却接连出现了好几个反常的信号。

5种“反常”现象!

节日的仪式感当然重要,但当这份仪式感的“溢价”高到离谱时,人们就开始用脚投票了。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今年的婚宴市场。

国庆历来是婚礼的黄金档期,热门酒店的宴会厅,往年提前一年都未必能订到。

寿宴、升学宴也都爱往这几天凑热闹。

可今年,情况却大相径庭。

许多酒店在国庆期间竟然出现了空置的档期,温州一家酒店甚至直言10月1日到7日都还有空位。

预定量相比去年,骤降了近三成。

是大家不爱结婚了吗?当然不是。

真正的原因,是新人们算了一笔经济账。

国庆期间,从酒店、婚庆到跟妆摄影,所有价格都水涨船高。

一桌宴席的价格,从平时的两千多,直接飙升到三千五以上。

算下来,办一场婚礼的总开销,可能比去年要多出整整十万块。

花这么多钱,还得搭上亲朋好友宝贵的假期。

很多人可能早就计划好了旅行,硬被一场婚礼困在城市里,心里难免嘀咕。

于是,聪明的年轻人们选择了“避峰”。

他们把婚礼提前到了九月,既省下了一大笔钱,又可以利用这完整的8天长假,舒舒服服地去度蜜月。

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个人休闲时间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那个所谓的“黄金档期”虚名。

餐饮业也上演着类似的剧情。

从表面看,到处都是排队的景象,热门餐厅的包厢一位难求,大厅的散座也得提前拿号。

但老板们却在后厨愁眉苦脸:旺丁不旺财啊!

细看就会发现,餐厅里唱主角的,不再是挥金如土的商务宴请,而是三四个人一桌的家庭聚餐和朋友小聚。

点的菜也都是些家常菜,那些昂贵的硬菜、海鲜和高价酒水,点单率明显下降。

人们依然愿意为“相聚”这个行为买单,但不再愿意为“排场”支付溢价。

成都等地政府发放的餐饮消费券,更是将这种趋势推向了极致。

消费者用券后,能以极低的价格享受一餐。

商家们陷入两难:不搞优惠,门可罗雀。

搞了优惠,忙活半天发现根本没利润。

这场热闹,最终变成了“赔本赚吆喝”。

曾经,茅台、五粮液是节日市场的硬通货,国庆前不托关系、不加价,根本买不到。

黄牛们更是赚得盆满钵满。

今年,神话破灭了,高端白酒出现了“跳水式”降价。

一直坚挺在两千元左右的茅台散瓶批发价,一度跌到了1740元。

五粮液普五更是跌破了关键价位,降至899元。

即便如此,销量依然惨淡,库存积压成了大问题。

过去需要抢的茅台礼盒,现在就摆在货架上,随时可以买。

为什么突然卖不动了?因为喝酒的人,和喝酒的理由,都变了。

一方面,作为消费主力的90后、00后,对白酒天然就不感冒。

他们普遍觉得白酒口感辛辣,更要命的是,他们极其抵触那种必须端着酒杯、说着场面话、被逼着“拼酒”的高压社交文化。

对他们来说,“饮酒”的价值,早已不是为了搞定什么商务关系,或者彰显社会地位。

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轻松愉悦的“微醺”体验。

于是,口感清爽、度数不高的果酒、预调鸡尾酒成了新宠。

消费场景也从压抑的酒桌,转移到了轻松的派对上。

甚至有年轻人会用荧光杯来喝低度酒,纯粹为了追求一种好玩的氛围感。

另一方面,曾经的白酒消费主力军,老一辈们,也开始变得“惜命”。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他们不再追求“喝贵的”,而是追求“喝对的”。

很多人开始转向口感更温和的本地黄酒,或者干脆就喝点啤酒,图个舒坦。

高端白酒的“社交货币”属性,正在两代人的共同选择下迅速贬值。

这种口味上的“革命”,同样体现在了节日餐桌上。

往年家宴上绝对的C位大闸蟹,今年也受到了冷落。

由于夏季高温期太长,影响了生长,今年的螃蟹不仅上市晚,个头小,价格还一路飞涨。

一只三两的母蟹要卖到80元,比去年贵了近20块。

消费者一看这性价比,纷纷摇头。

花大价钱买个头不大的螃蟹,吃起来又麻烦又容易腻,何必呢?

大家转而选择了处理方便、口味清淡的虾、扇贝等海鲜。

节庆饮食的意义,不再是靠“大鱼大肉”来展示富足,而是回归到追求健康、便捷和符合自己口味的“悦己”体验上。

在一片“反常”声中,有一个领域的“反常”却让人格外安心,那就是老百姓的菜篮子。

按照过去的经验,每逢长假,肉蛋奶和蔬菜的价格必然会应声上涨。

但今年,这些基础食品的价格却“稳如老狗”。

去菜市场逛一圈,会发现猪肉价格和半个月前几乎没差,连五花肉都没涨价。

价格甚至还略有下降,超市里还在搞促销。

牛奶价格也毫无波动,部分蔬菜因为本地丰收,价格不涨反跌。

这种反常的稳定,首先得益于供给侧的给力。

生猪养殖户的扩产、进口猪肉的补充,让猪肉供应十分充足。

鸡蛋和牛奶的养殖产能也一直很稳定,再加上冷链物流的飞速发展,外地蔬菜运过来的成本和损耗都大大降低。

充足的供给,直接把那些想趁机囤积居奇、炒作一把的资本给“劝退”了,因为根本无利可图。

政府也适时地投放了储备肉,价格比市场价还便宜,这就像一颗定心丸,彻底稳住了市场预期。

需求侧的变化同样关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早就不是“过节才能吃上肉”了,日常消费已经很平滑,节日的消费高峰自然也就没那么突出了。

市民们也越来越理性,不再盲目囤菜,而是随吃随买,既新鲜又避免了浪费。

这种供需两端的良性互动,牢牢地守住了民生价值的底线。

它让消费者的“菜篮子”拎得更轻松,也反过来迫使整个市场的商家,必须从依赖“节日暴利”的幻想中清醒过来,转而依靠真正的服务和效率来竞争。

就连那些高高在上的星级酒店,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在街边摆摊卖起了盒饭、包子和粥,这正是市场回归理性的最生动写照。

今年的国庆消费市场,看似处处“反常”,实则蕴含着一种必然的趋势。

它不是经济的“寒冬”,而是一次深刻的结构性调整,一次消费观念的集体升级。

参考文献

红星新闻——2025-09-10《大闸蟹迟到20天!批发商:预计9月20日后集中上市,价格将低于往年》

环球网——2025-09-23《白酒双节旺季“不旺”,价格战愈演愈烈》

蓝鲸新闻——2025-09-26《这个中秋国庆,酒店餐饮静悄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财经   往年   国庆   奇怪   现象   价格   反常   白酒   酒店   节日   市场   茅台   档期   口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