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象逼出严规!马拉松产业链被规范,防“外来风险”护赛事安全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最近打算报名马拉松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10月以来全国至少有36场路跑赛事要么取消、要么调整,其中区县级赛事占比最高。

前两年还从东北大兴安岭火到海南的马拉松,怎么突然就“降温”了?连带着欢乐跑、亲子跑这些带娃能参与的项目,都传言要被取消。

这背后传得沸沸扬扬的“赛事新规”,到底要管什么?又为啥要在这会儿给马拉松“立规矩”?

其实仔细想想,现在的规范,早被之前暴露的各种乱象“逼”到了眼前。

2023年大连马拉松就出过让人揪心的事,中国选手尹顺金冲刺的关键阶段,突然被赛事用车挡住去路,节奏一下被打乱,最后眼睁睁错失奖牌。

更早的2018年深圳南山半程马拉松,还有258名选手靠替跑、超近道、伪造号码布蒙混过关,把“重在参与”的初衷搞得变了味。

除了这些显眼的问题,不少小赛事连基础保障都跟不上,有的选手跑完全程没喝到几口饮用水,有的物资发放现场乱成一团,甚至出现多领、冒领的情况。

更危险的是,有些没经过系统训练的业余选手盲目报名,跑一半就出现身体不适,严重的还危及生命。

这些乱象堆得越多,大家对“赛事安全”的担心就越重,规范产业链其实是早晚的事。

不过话说回来,马拉松能火遍全国,本身也是有实实在在的吸引力,2011年的时候,全国包括马拉松在内的路跑赛事才22场,想参赛都得“抢机会”。

可到2019年,这个数字直接涨到1828场,平均每天就能办5场,热门如北京马拉松,去年光报名的人就超18万,还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摇号中签率比抢车牌还低。

之所以能火到这种程度,和两个关键因素分不开,一个是经济基础。

经济学里有个“马拉松周期”的说法,当一个地区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大家就会更在意健康和生活品质,马拉松这类全民运动自然会热起来。

我国正好在2011年突破了人均GDP5000美元的关口,到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成国家战略。

商业性、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审批也取消了,两重因素叠加,想参赛的人、想办赛的城市一下就多了起来。

另一个是对城市的价值,马拉松参赛者里,35到49岁的企业职员、管理者或者机关事业单位员工占比高,超半数还有本科学历,属于消费能力比较强的群体。

有研究算过,他们的间接消费比例能达到1:13,也就是说,花200元交报名费,背后会带动2600元的住宿、餐饮、旅游、购物消费。

去年无锡马拉松就是例子,3万多名参赛者里70%是外地人,最后直接创造了2.8亿元经济效益,单餐饮就贡献1.27亿元,住宿也有1.17亿元。

桂林马拉松的综合效益更高,达到4.79亿元,像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大城市,单场马拉松的经济效益甚至能突破10亿元。

而且赛道通常会串联城市里的地标、特色景观,比赛时再用无人机直播,相当于给城市免费拍了部“宣传片”。

这种传播效果比硬广实在多了,也成了不少城市愿意办赛的重要原因。

但很少有人知道,办马拉松看着热闹,其实多数赛事都在亏钱,除了北京马拉松、上海马拉松这些头部赛事。

它们靠广告赞助就能赚上千万元,报名费只占总收入的10%到15%,其他赛事基本都在“贴钱”。

中西部省会办一场全程马拉松,实际支出得2500万到3000万元,地级市办赛,成本也得1200万到1500万元。

就算是小县城,办一场也需要几百万元,不少赛事全靠财政补贴才能撑下来。

可即便这样,各地还是愿意办,本质上还是看中它能拉动消费、提升城市形象的价值。

现在传的新规,虽然正式文件还没下发,但从中国田径协会近期的会议和通知里,已经能看出明确方向,核心就是给马拉松产业链“划红线”。

比如以后每个设区的市,每年最多只能办3场赛事,县区及以下地区不能再办C类赛事。

也就是小县城之前常办的那种入门级马拉松,想邀请国际精英运动员也有门槛,只有世界田联认证的“标牌赛事”才有资格。

就连欢乐跑、亲子跑这些娱乐性活动,也不能再跟全马、半马这些专业项目绑在一起办。

这样规定,不是为了“卡脖子”,而是要把“防外来风险”和“护赛事安全”落到实处。

比如限制县区办赛,是因为小县城往往预算有限、办赛经验不足,很难兼顾补给、安保这些关键环节,容易出安全问题。

限制外籍选手邀请,也不是不让请,而是怕资质不明的选手带来隐患,同时避免赛事为了“凑国际名头”忽视专业度。

整体思路很清晰,把马拉松这种极限运动,和单纯的全民健身活动分开,不管是参赛年龄、安全保障还是商业规范,都提更高要求。

说到底,就是不想再让“乱象”影响大家对马拉松的信任,关于新规,身边不少人看法不一样。

有的跑友担心,以后想参赛会不会更难?小城市是不是没机会办赛了?也有人觉得,早该这么规范了,总比看着赛事乱成一团好。

这两种想法其实都有道理,短期来看,中小赛事运营公司肯定会面临洗牌,那些没实力、没经验的公司可能会被淘汰。

但长期看,行业反而会更健康,以后的马拉松市场,大概率会分成两部分。

头部赛事会越来越专业,慢慢变成北京、上海这样大城市的“标志性品牌”,不管是安全保障还是赛事体验,都会更靠谱。

中小城市也不用再盲目跟风办全马,可以学“村超”那样接地气,搞点结合本地特色的活动。

比如串联乡村风光的“田园马拉松”,或者围绕古镇、湖泊的“文旅马拉松”,既能让更多人参与,又能避开和大城市的直接竞争,反而能走出自己的路。

说到底,马拉松的核心是“运动”和“活力”,不是办得越多越好,现在的规范,不是为了限制,而是让这个行业回归本质。

参赛者能少点顾虑、多点安全,不用再担心补给不够、规则混乱,城市办赛能少点浪费、多点特色,不用再为了“凑数”勉强上马。

要是你想报明年的赛事,不妨先看看举办城市有没有“标牌赛事”资质,或者留意下中小城市的特色活动,或许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参赛体验,这其实也是新规“护赛事安全”的最终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体育   马拉松   产业链   赛事   风险   城市   选手   北京   参赛者   多点   特色   上海   大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