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芯片行业的工程师,设计流程里最让人提心吊胆的环节是什么,十有八九会得到同一个答案——Signoff(签核)。
这可不是简单的“检查作业”,而是芯片从图纸走向量产前的“最后一道防线”:要精准匹配晶圆厂的工艺参数,要把设计、制造全流程的细节揉进算法,哪怕一个微小的误差,都可能让数十亿研发投入打水漂。
可偏偏这道“防线”,长期被少数国际巨头牢牢攥在手里,在半导体产业链里,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本身就是“芯片设计的生产力工具”,而签核作为EDA里的核心环节,技术壁垒高到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
不是不想做,是真的难——既要懂芯片设计的底层逻辑,又要吃透晶圆厂的工艺细节,还要说服客户把最关键的量产环节交给你,每一步都像在走钢丝。
就在这样的垄断格局里,2018年成立的行芯科技,悄悄盯上了这块“硬骨头”,那时候,国内芯片设计公司要做签核,几乎只能依赖国外工具,不仅成本高,遇到问题时技术支持还得看对方的时间。
国产晶圆厂想推广新工艺,也因为缺乏配套的国产签核工具,很难快速对接设计端,行芯科技想做的,就是搭建起这座“桥梁”——让国产设计公司用得上自主可控的签核工具,也帮国产晶圆厂把工艺能力真正落地。
要啃下这根“硬骨头”,第一步就是突破技术关,RC参数提取是签核里的关键环节,简单说就是计算芯片里导线的电阻和电容,这直接影响芯片的性能和功耗。
行芯科技团队没走“模仿”的捷径,而是从底层算法开始自研,他们泡在实验室里,对着不同工艺节点的参数反复调试,跟晶圆厂的工程师一起梳理工艺细节,甚至跑到芯片设计公司的车间里,看工程师们实际操作中遇到的痛点。
比如为了匹配某家国产晶圆厂的12nm工艺,团队前后花了半年时间,把工艺库里的上千个参数逐一验证,确保工具输出的结果和实际生产数据分毫不差。
技术过关了,还要过客户信任关。没有哪家芯片公司敢轻易尝试新的签核工具——毕竟一旦出错,损失的可能是整个项目。
行芯科技的办法很实在:先从细分场景入手,比如帮客户解决某类特定芯片的签核效率问题,用小范围的成功积累口碑。有一次,一家做物联网芯片的企业,用国外工具做RC提取要花两天时间,行芯科技的方案优化后,时间缩短到了8小时,而且结果准确率完全达标。就是这样一点点的打磨,越来越多的国产设计公司开始愿意尝试这家“年轻”公司的工具。
直到2025年IDAS设计自动化产业峰会,行芯科技终于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他们完全自主研发的GloryEX全芯片RC参数提取解决方案,拿下了“产品革新奖”。
这个奖项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突破:这套方案不仅能支持从28nm到先进工艺的全节点覆盖,还能适配多家国产晶圆厂的工艺库,更重要的是,在处理超大尺寸芯片时,效率比行业平均水平提升了30%以上。
现在再看行芯科技的故事,其实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逆袭剧本”,更多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从攻克底层算法到适配国产工艺,从赢得第一个客户信任到成为连接设计端和制造端的关键桥梁,这家成立才七年多的中国公司,用自己的方式在EDA“最难赛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
对于整个国产半导体产业链来说,行芯科技的突破远不止一个产品获奖那么简单。它意味着,在EDA这个被“卡脖子”的关键领域,中国企业不仅能跟上国际脚步,还能做出符合本土需求的创新方案。
更意味着,国产芯片设计和国产晶圆厂之间,终于有了自主可控的“技术纽带”。未来,当更多这样的中国公司开始啃“硬骨头”,国产半导体产业链的根基,也会越来越牢固。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