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的延安新区,刚结束一场热闹的红色半程马拉松。
8000名跑者从延安革命纪念馆出发,沿着串联起杨家岭、枣园等红色地标的赛道奔跑。
沿途的市民摇着红旗加油,赛后不少跑友拿着免费门票直奔宝塔山游览,光是赛事带动的周边消费就很可观。
而就在这场赛事开跑前几天,西延高铁全线接触网送电成功,再过不久,从新区到西安只要1小时就能直达。
很难想象,这片交通便利、人气旺盛的平坦土地,十年前还是33座荒秃的山头,深沟里连像样的路都没有。
当年延安决定削平大山、砸千亿建新城时,质疑声铺天盖地:有人说这是"愚公移山式的蛮干",怕毁了黄土高原的生态;也有人预言,这么偏的地方建城,最后准是座空城。
如今十年过去,高铁要通了,赛事一场接一场,这座飘在山顶的新城,到底是破解了发展困局,还是留下了新的难题?
以前护着延安的地形,后来反倒把路堵死了。
老延安被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三座山围着,延河从中间穿过去,形成个“Y”字形,革命年代这地形是天然堡垒,可到2012年,城里的人快挤不下了。
36平方公里的老城区,硬是塞了50万人,每平方公里得有1.47万人,南川最窄的地方就200米宽,跟两条马路差不多。
早高峰的时候,主干道上哪怕剐个蹭,整座城都得堵到中午。
更难办的是,老城里有445处革命遗址,枣园、杨家岭这些地方周围,房子越建越密,红线都快被占没了,想拆了腾地?根本不可能,那是延安的根。
年轻人也留不住,河谷的地全开发完了,人均能用上的建设土地才72平方米,比国家标准差远了。
没地就引不来企业,没企业就没工作,2010到2012这三年,光年轻人就走了3万多。
有人说学香港填海,可延安连片大湖都没有;又有人说迁遗址,这话刚说出口就被否决了,红色遗产动不得。
上百位专家在山里跑了半年,钻土样、算数据,最后只拿出一个办法:上山建城。
只有把山头削平、沟壑填上,才能保住老城区的遗址,还能给人腾出住的地方、给城市留发展空间。
2012年4月17日,延安新区开工的鞭炮响了,这算是跟黄土高原较上劲了。
延安新区这活儿,说是湿陷性黄土地区最大的岩土工程,一点不夸张,每一步都在跟老天爷较劲。
黄土这东西最怕水,一泡水就往下沉,这是最大的麻烦。
施工队先在山上打了几十个孔,把土层结构摸透,然后用18吨重的大夯锤,从20米高的地方往下砸,一下下把松土捶瓷实,每平方米的密度都得达到95%以上才罢休。
房子也不能建太高,最多100米,实际上盖的都是50到60米的楼,就怕地基撑不住。
下雨也是个大问题,山上落差大,雨水冲下来可能淹到老城区。施工队专门挖了永久盲沟,还装了雨水泵站,形成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统。
2013年下大暴雨的时候,新区还真没出一处滑坡,这办法算没白想。
水和路又是两道坎,老城区靠王瑶水库供水,可水库里的泥越积越多,根本不够新城用。
工程师们顺着山沟,铺了一条专用输水管道,把黄河水引了过来,2013年就通了水,不光够居民喝,还能浇树浇花。
最重要的是,路要是不通,新城就是座孤岛,施工队修了12条路连接老城区,最陡的地方坡度也控制在8%以内,开车不费劲。
2016年市政府搬到新区后,新老城才算真正连起来了。
施工最忙的时候,工地上有7000多台挖掘机、4000多台推土机,白天黑夜连轴转,8个月就把10多道深沟填平了。
光一期工程挖出来的土、填进去的土加起来就有3.63亿立方米,想想都觉得壮观。
这么大的工程,钱的压力也不小,到2020年的时候,每亩地的造价就到了160万,总投资超千亿。
延安没光靠政府掏钱,而是找企业合作,2017年西洽会上,签了好几个项目,企业带来几十亿资金,这样就不用单靠借钱,风险也小了。
现在去延安新区逛一圈,根本看不出当年是荒山,9.4万常住人口里,有2.7万多是从老城区迁过来的原住民。
以前他们住山崖上的土窑洞,冬天得自己烧炕,晚上起夜还得摸黑出门。
现在住的是带电梯的安置房,家里有暖气,小区里有路灯,出门走几分钟就是公交站,买菜的超市就在楼下,老人还能领村集体的分红,日子比以前舒坦多了。
生活方便得很,新区规划了“5分钟买东西、8分钟能办事、12分钟能休闲”。
比如在杨家岭南苑小区,楼下就有小超市、理发店,修个水管、配把钥匙,小区里的便民店就能搞定。
3所中小学早就开学了,孩子上学不用跑远;社区医院也不少,感冒发烧不用往老城区的大医院挤;吾悦广场里吃的玩的都有,周末好多人带着孩子去逛。
产业也慢慢起来了,没像有人担心的那样“只建房子没人干事”,2024年新区重点搞“服务业+数字经济”,新添了150多家商户,加起来有5200多家了。
攀升总部基地、跨境电商产业园这些项目都落地了,景达生活广场还在建,建好能让400人有工作。
文旅和赛事也带火了新城,2024年一年,新区就办了93场比赛和演出,春节的时候,非遗打铁花、陕北秧歌一演,来了20多万人。
最热闹的是第一次办的全马,23个省市的跑友都来了,光这一场比赛就带来2100多万的收入。
连内蒙古的文旅推介会都选在这儿开,烤全羊的香味混着陕北民歌,特别热闹,也能看出新城越来越开放了。
生态也变好了,新区建了5个大公园、35个街头绿地,2024年又种了1.2万亩树,现在植被覆盖得有40%还多。
以前填沟的地方不能盖房子,就全种上树,4.8万亩的绿化不光挡风沙,空气也变好了,优良天数比以前多了不少。
还有雨水收集系统、智能垃圾分类箱,垃圾回收利用率超过95%,以前光秃秃的黄土坡,现在成了绿色新城。
延安新区这十年,其实就是在试:山区城市怎么既能保护好老东西,又能发展好。它能成,首先是没瞎来,又敢担当。
专家们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而是钻土样、算数据,反复论证;施工的时候用夯锤捶土、限楼高,就是怕出问题。
建好了先把学校、医院弄好,让老百姓搬过来能住得舒心,这才把生态和发展平衡住了。
从“造块地”到“造好日子”,这才是新城能留住人的关键,延安没盯着盖高楼,而是先考虑老百姓需要啥。
孩子要上学,就先建学校;老人要看病,就先开医院;想散步,就先修公园。
9.4万人愿意来,不是政府逼着来的,是因为在这儿住得方便、舒服,这一点,其他山区城市真能学学。
新城的未来还能更好,按照规划,以后这儿能住40万人,会成为延安的政治、经济、文化新中心。
十年前,延安说要削平33座大山建新城,好多人都觉得不靠谱;十年后再看,那些荒山变成了能住人的家,变成了能赚钱的产业地,变成了老百姓能散步的公园。
它没成空城,也没毁了生态,反倒把老区发展的难题给解了。
延安新区的意义,不只是多了78.5平方公里的地,更在于它证明了:山区城市不是只能困在沟里。
只要按科学来,多想着老百姓,就算是黄土高原上的沟壑里,也能建起满是烟火气的幸福新城。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