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醒来第一件事,不是感受身体的自然苏醒,而是抓起手机查看睡眠APP的打分:“深度睡眠只有1小时?完了!”早餐时,不是享受食物的美味,而是焦虑地计算着卡路里、碳水、蛋白质的比例,仿佛在完成一道化学题。运动后,不是感受内啡肽带来的愉悦,而是迫切地查看智能手表是否达成了“完美闭环”……
我们生活在一个健康信息爆炸的时代,却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健康焦虑。我们的大脑被各种养生“知识”填满:这个致癌,那个抗氧化;这个升糖快,那个利于减脂。每吃一口食物,每做一次运动,都伴随着内心喋喋不休的评论和计算。
这种状态,就像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九章所警示的那样:“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抛弃聪明和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呈现素颜、怀抱质朴,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老子并非反对真正的智慧,而是犀利地批判那种机巧的、人为造作的“伪智慧”(大伪)。这种“智”让我们脱离了与身体本能连接的朴素直觉,陷入了无穷无尽的分析、比较和焦虑之中,反而损害了健康。我们变得“太会养生”,以至于不会生活了。
一、历史之鉴:“弃智”的贤者们如何养生
历史上,真正懂养生的人,往往不是知识最繁杂的,而是那些懂得化繁为简、回归本能的人。
案例一: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养生的叛逆与回归
魏晋名士嵇康,是“绝圣弃智”的典范。在那个礼教繁琐、士人争相标榜“智慧”的时代,他却在《养生论》中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养生不在于懂得多少玄妙理论,而在于“清虚静泰,少私寡欲”。
他本人更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者。他厌恶官场的机巧智谋(弃智),选择隐居打铁。打铁这种简单、重复、需要体力的劳作,恰恰是一种极好的“身体冥想”。在熊熊炉火和铿锵敲击中,他放空心思,让身体遵循最原始的节奏运动,这本身就是对“见素抱朴”的最好诠释。
他的名言“越名教而任自然”,就是摆脱社会规范(名教)的束缚,顺应自然本性(自然)而活。从养生角度看,这意味着:
1. 饮食上任自然: 饿了就吃,渴了就喝,相信身体的本能需求,而不是被“过午不食”、“断食排毒”等复杂概念束缚。
2. 作息上任自然: 困了就睡,醒了就起,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基本节律,而不是严格遵循某个“自律时间表”。
3. 情志上任自然: 喜则笑,悲则哭,让情绪自然流淌,而不是用“情绪管理”的教条强行压抑,造成肝气郁结。
嵇康最终因不妥协的性格而遭害,临刑前从容弹奏《广陵散》,其生命质量之高、心神之宁静,远超同时代许多苟活的长寿者。他的养生智慧在于,他弃绝的是世俗的机巧之“智”,守护的是身心合一的自然之“道”。
案例二:倪瓒的“洁癖”与“简餐”——当“智”走向极端的反例
元末画家倪瓒,是一个反例。他无疑极具“智”——拥有极其丰富的养生知识,尤其是关于“洁净”的知识。他的洁癖登峰造极:仆人挑来的泉水,他只喝前桶,认为后桶被仆人的屁污染了;他每天给梧桐树洗澡;他的厕所是一座空中楼阁,用香木搭格子的,下面填土,鹅毛铺盖,“凡便下,则鹅毛起覆之,不闻有秽气也”。
在饮食上,他同样极致“智慧”,追求一种脱离烟火气的“清”。他发明的“云林鹅”,做法繁复精致,旨在用蒸馏法取露,不见油腻。
然而,这种极度精致、极度依赖“智巧”的生活方式,真的带来健康了吗?历史记载,倪瓒晚年身患痢疾(一种与卫生高度相关的疾病),狼狈不堪,浑身污秽,在困顿中去世。他一生追求的极致洁净,最终被最污秽的疾病所击倒。
倪瓒的悲剧在于,他的“智”脱离了“朴”。他用一套极其复杂的人为标准,强行隔绝了人与自然的必要连接。人体需要接触一定的微生物来构建免疫系统(现代卫生假说),需要五谷杂粮的“浊气”来滋养气血。他的养生,是“大道废”之后极致的“仁义”和“大伪”,看似高级,实则脆弱,背离了生命厚德载物、兼容并蓄的本质。
二、现代意义:给健康做减法,为本能留空间
“绝圣弃智”对现代人的健康启示,是一场“认知上的断舍离”:
1. 信任你的身体,而非知识: 你身体对食物和休息的渴望,比任何营养教科书都更懂你。偶尔放下计算,问问自己:“我现在真正想吃什么?我的身体感觉如何?”
2. 简化你的健康规则: 将几十条养生戒律,简化成几条最基本的原则:吃天然的食物、睡充足的觉、做愉快的运动、保持好心情。守住这“四大基石”,胜过万千技巧。
3. 警惕健康信息的过度消费: 定期“信息斋戒”,远离养生文章和视频一段时间。你会发现,没有被知识轰炸的日子,你的健康焦虑大大降低,反而更能安心吃饭、踏实睡觉。
最高级的养生,是“知识”内化后的“忘记知识”,重新找回那个饿了就吃、困了就睡的“朴”的自己。你不是一台需要精准输入输出程序的机器,你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本能直觉的生命。
三、从“弃智”到“取舍”
当我们开始尝试扔掉大脑里那些让人焦虑的养生条条框框,学习信任身体的朴素本能时,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立刻摆在了面前:
我的本能说它想吃那块油光锃亮的红烧肉,但我的理智(残存的“智”)又在尖叫着“胆固醇!”;我的本能想瘫在沙发上,我的理智却举着“自律”的小鞭子。
这就涉及到一个更精妙的平衡——我们到底该如何取舍?
难道“绝圣弃智”就是放任自流,想干嘛干嘛吗?当然不是。老子反对的是机巧伪诈之智,而非真正的辨别之明。如何在纷繁的欲望和选择中,做出那个真正对自己长期健康有益的决策?
这就引出了我们下一篇将要探讨的、更具操作性的智慧——《唯之与阿:养生中的取舍之道》。
“唯”与“阿”,都是应诺的声音,但“唯”是恭敬地答应,“阿”是怠慢地答应。一字之差,态度迥异。老子用这个比喻来谈论趋舍进退的微妙差别。
那么,在健康这件事上,我们该如何区分哪些本能该恭敬地听从(唯),哪些欲望该怠慢地回应甚至拒绝(阿)呢?面对红烧肉和沙拉,奶茶和开水,我们到底该“唯”还是“阿”?
下次当你的欲望和理智打架时,不妨提前想一想:那个最终能让你身心都感到真正舒适和长久的选择,会不会是第三条路? 准备好,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门关于选择的艺术。
《道德经》养生之道发刊词|81天唤醒身体自愈力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