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露在梧桐叶尖凝成微凉的晶莹,当最后一批鸿雁掠过天际向南迁徙,寒露便携着深秋独有的清寂与厚重,悄然叩响了季节的门扉。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七个节气,它不仅是自然时序的刻度,更是我们对天地和生活的细腻感知。
秋深露重,万物藏序。寒露多在公历10月7日至9日降临,此时太阳抵达黄经195°,北半球的凉意愈发深沉,地面的露水不再是白露时节的轻盈,而是因气温走低更易凝结,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释:“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民间也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俗语之说,正是对这份“寒”意最直白的应对。
北方是“千家风扫叶”的深秋图景,东北、西北部分地区甚至已触到冬的衣角;南方虽仍有残荷映水,却也难逃“寒露风”对晚稻的轻拂。而寒露三候,更将这份更迭写得如诗如画:一候鸿雁来宾,最后一批鸿雁列队南归,为秋日添了几分迁徙的壮阔;二候雀入大水为蛤,古人见雀鸟隐匿、海滩蛤蜊渐多,便想象出“雀化蛤”的浪漫联想;三候菊有黄华,秋菊迎着凉意绽放,成了深秋最明艳的底色。
诗语寒露,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总爱将寒露的景致与心绪揉进诗行,让这份深秋的意韵穿越千年仍鲜活如初。
元稹在《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中,用“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勾勒出节气全景,菊黄、叶落、雁飞,寥寥数语便藏尽时光流转的怅然与开阔。
白居易的《池上》则多了几分通透:“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衰兰与破荷虽带秋的萧瑟,却在动静之间透出“悲秋而不伤秋”的淡然,恰如人生的从容底色。
更细腻的莫过于戴察的《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月光下的寒露,形若珍珠,色如素玉,连“寒”意都变得温柔易碎,仿佛一触便会化作深秋的私语。而“寒露种小麦,种一碗,收一斗”这类农耕谚语,则是劳动人民在节气中沉淀的智慧,直白地道出人与自然共生的默契。
寒露时节,在饮食上讲究“温补防燥”,既需抵御凉意,又要化解秋燥。民俗中的吃芝麻、品螃蟹、食花糕,皆是应季之举,而最暖心的莫过于一锅慢炖的热菜:低温慢煮不仅锁住食材的营养,更将暖意熬进肌理,一口下肚,便驱散了周身的寒凉。
作为美食博主,精心整理推荐您5道佳肴,最适此时品尝:
1. 山药炖排骨
食材:排骨500克、山药300克、枸杞15克、姜片3片、盐适量
做法:排骨冷水下锅焯水去血沫,山药去皮切滚刀块;砂锅中放入排骨、姜片,加足量清水大火煮开,撇净浮沫后转文火慢炖1.5小时;加入山药、枸杞续炖30分钟,加盐调味即可。
特点:山药补脾养胃,排骨补充优质蛋白,汤汁乳白绵软,一口暖到胃里。
2. 萝卜炖牛肉
食材:牛腩400克、白萝卜1根、八角1颗、桂皮1小块、姜片、盐适量
做法:牛腩切大块焯水,萝卜去皮切块;锅中放少许油,爆香姜片与香料,放入牛腩翻炒至表面微黄,加清水没过食材,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焖炖2小时;加入萝卜再炖30分钟,加盐调味。
特点:“十月萝卜赛人参”,搭配补中益气的牛肉,温中补虚又解腻,秋凉时吃再合适不过。
3. 莲藕炖老鸭(老鸭汤)
食材:老鸭半只、莲藕2节、薏米20克、陈皮1片、姜片、盐适量
做法:老鸭焯水后切块,莲藕去皮切厚块,薏米提前浸泡1小时;将所有食材放入砂锅,加足量清水,大火煮开后转文火慢炖4小时,至鸭肉酥烂,加盐调味。
特点:莲藕生津润燥,老鸭滋阴养胃,汤味清鲜不油腻,尤其适合秋燥明显时食用。
4. 南瓜炖鸡肉
食材:鸡腿肉300克、南瓜400克、洋葱半个、香菇3朵、盐适量
做法:鸡腿肉切块,用少许油煎至两面金黄盛出;锅中留底油,爆香洋葱丝与香菇片,放入南瓜块翻炒片刻,加清水没过食材,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20分钟;放入煎好的鸡肉,续炖10分钟,加盐调味。
特点:南瓜富含β-胡萝卜素,鸡肉益气补虚,口感香甜软糯,老人孩子都爱吃。
5. 黄豆炖猪蹄
食材:猪蹄1只、黄豆50克、红枣6颗、姜片、盐适量
做法:黄豆提前浸泡6小时,猪蹄焯水去毛血沫;砂锅中放入猪蹄、黄豆、红枣、姜片,加清水没过食材,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3小时,至猪蹄软烂,加盐调味。
特点:黄豆提供植物蛋白,猪蹄含胶原蛋白,炖煮后入口即化,滋养又暖身。
寒露的“寒”,是自然的序章,也是生活的留白,它让我们放慢脚步,在品读诗句中感知时光,在熬煮热汤时拥抱暖意。露凝霜重又如何?只要心中藏着对生活的热爱,便无惧秋凉,更能在这份清寂里,寻得独属于深秋的从容与温柔。毕竟,季节流转从不是终点,而是提醒我们:在每一个当下,都要好好生活,好好感受。
更新时间:2025-10-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