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妞一个月大的时候,我带她去医院体检。
医生例行问了些基本情况,我妈在旁边有些得意地说:“这孩子,我现在就开始把尿了,还把得挺准呢。”
医生听完后,摇摇头:“这么小的孩子,别给她把尿,白天怕捂着,用尿布也行,多洗洗。”
医生说,照着孩子的发育节奏来,才是对她最好的。
那从小“带尿不湿”和“把尿”的孩子,有啥区别呢?
4个方面差距明显,父母别忽视了。
一:孩子的“主意”
“把尿”这个事,说白了,就是大人帮孩子“决定”,什么时候该排尿。
可能还不到孩子真正想尿的时候,大人觉得时间差不多了,就把孩子放腿上,伴随“嘘嘘”声,等着孩子尿。
每次把中了,大人一脸的成就感:“他还只有我才能把中,别人把他不尿。”
但这种习惯久了,孩子自己对“我是不是想尿”“我该什么时候上厕所”,反而变得不敏感。
因为,他没机会练习“自己做主”。
而用尿不湿的孩子,一开始肯定也控制不了,但爸妈会慢慢教他留意身体的感觉。
哪怕只是扭一扭、抓裤子,父母也会问一句:
“是不是想尿尿啦?”
就这样一点一点,孩子开始意识到“我可以表达”“我有感受”。
“人生八阶段”理论提出,孩子1.5-3岁时期,他需要发展出“自主感”,不然,就会产生“羞耻感”。
上厕所,不管大厕小厕,都是孩子“自主控制身体”的一个阶段。
如果这时候,他上厕所,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大人觉得他该什么时候尿”“大人认为他不该这个时候尿”,那他就没法发展出对自己的“自主感”。
于是,他的性格里,就会形成一种“羞耻感”——我做不到,做不好,真的好羞愧啊。
二:孩子的身体信号
孩子身体里神经系统,会建立“感觉-反馈-控制”的回路。
比如说,孩子尿意来了,身体发出信号,大脑接收到,然后指挥孩子去上厕所。
这本来是个自然的过程。
可如果,大人总是抢在前面一步,把孩子抱去厕所“解决”,孩子根本来不及感知这个信号是怎么回事。
更糟的是,如果他其实没尿意,只是被“定时处理”,那身体的信号通路,就很难连接成线。
等到他三四岁,该自己控制排尿时,反倒不会了。
有些孩子一上幼儿园,明明尿急却尿不出来,就是因为他没机会好好练这个过程。
孩子一紧张、焦虑,还可能出现憋尿、尿床、怕上厕所等问题。
而如果,我们顺着孩子的身体来。
一开始,他可能会尿湿几次,换几条裤子,但他慢慢就学会了:什么感觉是“尿意”,怎么提前说出来,怎么自己控制。
这些,都是孩子一步一步“掌控”出来的能力。
三:怎么面对“糗事”的能力
很多家长,见不得孩子尿裤子。
一着急,他们就忍不住说孩子:“怎么又尿裤子了?不是让你提前说吗!”
或者当众训孩子:“都这么大了还尿裤子,羞不羞?”
孩子虽小,心却很敏感。那种“我让妈妈不高兴了”的感觉,会在他心里留下印子。
这种经历多了,孩子渐渐就会觉得:出错是不可接受的;犯错了,我就不被喜欢。
尤其在一些把尿特别严格的家庭,孩子反而更怕上厕所。明明快憋不住了,还死撑着不说,怕说了就被骂、被嫌弃。
但如果是用尿不湿的家长,大多对“尿裤子”这事儿,会放得比较松:
“哦,尿了呀?没事,来换条干净的。”
语气平常,态度温和,这反而会让孩子觉得:出错没关系,大人会帮我处理。
久而久之,他对“犯错”的接受度更高,心理更稳定,也更不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就慌了手脚。
在以后的生活中,哪怕真的出了点小糗事,他也知道:我可以面对,不用逃,也不会被嘲笑。
四:家庭的管教方式
其实“把尿”和“尿不湿”这事,它更多是一个信号:父母是更讲究控制,还是更愿意等孩子自己来?
习惯“把尿”的家庭,很多对孩子是比较“快节奏”的:吃饭得快、睡觉得快、干啥都别拖拉。
孩子最好听话、配合、不折腾。
不是说这样不好,但长期下来,我们就容易忽略孩子自己的节奏和情绪。
而用尿不湿的爸妈,大多更能接受孩子发展的“不确定”。有时候换得勤一点、洗得多一点。
但他们更在意的,是孩子是否舒服、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需求。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孩子吃饭慢,妈妈可能着急说:“吃这么慢,我来喂你!”
而另一个妈妈可能会问:“是不是不饿?那等下餐再吃吧。”
前者讲效率,后者讲尊重。
生活中,这些看似吃饭、尿尿的小事,其实,也是一种家庭教育。
你家娃从小是把尿,还是用尿不湿呢?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