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制造业刚刚从“断芯”危机中喘口气的时候,荷兰经济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说出了一句让人难以相信的话:“感谢中国的豁免措施,但如果让我重选一次,我还是会强制接管安世半导体。”
一边感谢中国,承认中国在关键时刻出手补了欧洲供应链的窟窿;一边又坚持自己当初的决定没有任何问题,还扬言“再来一次我还这么干”。卡雷曼斯到底是真的为了所谓的“国家安全”,还是另有图谋?荷兰政府此番强硬行为,又是否真的是自主决定,还是在配合某种外部压力?

时间回到2025年9月底,荷兰政府突然宣布对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实施强制接管。理由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要防止中国企业将关键技术转移出欧洲。
当时欧洲正经历车载芯片紧缺,大型车企如奔驰、大众等纷纷停产。安世作为欧洲重要的芯片供应商之一,其业务中断立刻引发连锁反应。
卡雷曼斯在事后接受采访时,给这场争议贴上了一个颇具戏剧性的标签——“经济惊悚片”。他甚至像在讲一部电影的情节一样,描述自己“阻止了一场可能摧毁欧洲供应链的灾难”。

他声称掌握所谓“物理证据”,指控安世的中方母公司——中国闻泰科技的创始人张学政,试图将安世的知识产权转移至中国,并计划解雇欧洲员工、搬走德国汉堡的生产线。
这些言论听起来确实吓人,但问题是,这些所谓的证据从未对外公开过。到目前为止,一张纸都没有拿出来。

与此同时,闻泰科技方面早已公开宣布,他们准备在德国投资2亿美元,用于扩建安世的生产基地。这项计划不仅会带来150个新岗位,其中包括100个研发人员和50名生产员工,而且也是一次对德国本土经济的积极投入。
换句话说,中国企业非但没有撤走生产线,反而在积极扩大在欧洲的制造和研发能力。但荷兰政府的强硬干预,不仅让这项投资计划被迫搁置,也把欧洲整个汽车制造业推向了供应链中断的边缘。

卡雷曼斯的“硬气”最终导致的,是欧洲企业停产、市场混乱、成本上升,甚至迫使欧洲制造商开始寻求绕开荷兰的方法。
比如,有企业开始考虑将晶圆运到中国封装后再运回欧洲,虽然流程更长、成本更高,但至少可以暂时恢复生产。这种做法本身,就说明欧洲企业对荷兰的信任已经严重下降。

与此同时,卡雷曼斯的“英雄叙事”也出现了逻辑漏洞。他在采访中提到,是中美高层上月底在韩国的一次会晤,才让这场危机得到缓解。美国宣布暂缓实施出口“50%规则”,中国随后给予豁免,部分芯片得以恢复出口。
这实际上等于承认,真正有能力解铃的,是中美两国,而荷兰在其中只是一个被动的“结子”。更有意思的是,就在卡雷曼斯高调接受采访吹自己“英明决策”的同一天,荷兰媒体披露,荷兰经济事务部正在组建一个高级别代表团,准备飞往北京,试图打破当前僵局。

嘴上说不后悔,身体却很诚实地打包行李去北京,这场戏演得未免太明显了。11月13日,中国商务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何亚东回应媒体提问时表示,中国已经同意荷兰派人来华磋商,但荷兰方面始终没有采取实际行动。
直到卡雷曼斯亲口确认,他将在“下周初”前往中国,事情才算有了实质进展。从荷兰的表现来看,他们一方面想继续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硬汉角色,一方面又不得不低头于现实,承认在没有中国配合的情况下,欧洲的先进制造业根本玩不转。

尤其是芯片这种高度依赖全球协作的产业链,任何一个环节被人为掐断,整个系统都会陷入瘫痪。更令人失望的是,卡雷曼斯在采访中还矢口否认荷兰是受到美国方面的压力。他强调,荷兰的决定与美国9月29日将安世列入“实体清单”无关,完全是“自主判断”。
但根据荷兰法院公开的文件,美国早就向荷兰施压,要求更换安世中方CEO,并调整公司治理结构,试图规避所谓的“穿透规则”。这些信息的披露,让卡雷曼斯所谓“自主”的说法变得站不住脚。

荷兰政府的行为更像是在配合美国的战略部署,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地缘政治棋盘上的马前卒。而这次的“安世事件”,不仅让欧洲产业界清醒地意识到供应链的脆弱,也暴露出欧盟在对华政策上的严重分歧。
德国方面原本是安世工厂所在地之一,对芯片供应中断的担忧非常强烈。德国经济部长赖歇被传是支持荷兰这一强硬动作的人之一,但德国企业显然并不买账。

大众、奔驰等车企的生产线被迫停工,供应链的混乱让整个工业体系陷入被动。对于中国来说,这场风波虽然带来了短期影响,但也成为推动国产芯片发展的又一动力。中国政府一方面出台豁免政策,缓解欧洲市场的紧张情绪,另一方面也在加速本土芯片企业的研发能力建设。
长期来看,中国将逐步掌握晶圆生产、封装测试等核心环节的能力,真正构建起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而荷兰这次的行为,不仅损害了中荷之间的商业信任,也让更多欧洲客户开始重新评估与荷兰相关的合作模式。

安世的客户群体中,已有不少公司开始谋求与中国母公司直接对接的渠道。他们希望未来能绕开荷兰的政治干预,直接将晶圆送到中国进行封装,哪怕流程复杂一些,也比靠不住的政治环境更有保障。
这恰恰说明,中国不仅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支点,更是稳定供应链的关键力量。如果荷兰继续一意孤行,放弃理性,只为政治表演和讨好美国而不断干预正常的商业活动,那等待他们的,可能就是被全球市场逐步边缘化。

毕竟,连美国都不敢放弃中国市场,荷兰又凭什么狂妄自大?从目前来看,这场“安世之乱”已经不再只是一个企业被接管的问题,而是牵动了中欧产业链、外交政策和大国博弈的复杂局面。
卡雷曼斯嘴上说着“不后悔”,但行动上却急急忙忙派代表团来北京“找补”,这本身就说明了一切。至于荷兰的骨头到底有多硬,接下来的谈判将会给出答案。

中国不会因为一时的挑衅丢失理智,也不会放弃对欧洲市场的长期合作信心,但这种信心前提,是互相尊重、遵守契约精神,而不是一边感谢中国出手救援,一边又大谈“再来一次我还抢”。
最终,那些以“安全”为名搞政治表演的人,将失去真正的安全感。荷兰大臣的强硬表态,与实际上频频向中方示好形成鲜明对比。这场围绕安世的风波暴露出欧洲对中国供应链的高度依赖,也让全球看清了一个事实——政治不能凌驾于经济之上,合作才能走得更远。
信息来源:
[1]商务部回应荷兰经济大臣涉安世半导体言论:极度失望 强烈不满 大象新闻
[2]荷兰大臣嘴硬:要是能重来,我还这么干 观察者网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