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中国饭砸中国碗!希音狂揽国人2600亿,转头对华翻脸切割!

7天出样,10天发货,靠着中国工厂的汗水、珠三角的供应链、120万从业者熬夜赶工,成就了希音全球第三大时尚品牌。

可希音对中国却没有一点感激,反而转脸就忘了自己是如何成功的,直接对外宣传:“我们不是中国公司,只是用了用中国的供应链。”


靠着国人狂揽2600亿,转脸就对华翻脸切割!

希音的“饭碗”,全是中国给的

谁都知道,快时尚拼的就是“快”和“稳”,而希音的底气从来不在新加坡的写字楼里,在广州番禺的车间、新塘的牛仔城,在长三角的港口里。

2012年希音把总部迁到广州,不是没道理的,珠三角的面料厂、辅料厂像毛细血管一样铺开,今天希音说要“莫兰迪色系的雪纺”,明天就能送到工厂门口,配套率能飙到95%。

新塘牛仔城八成的厂子都在做它的订单,一条牛仔裤从裁剪到缝制,最快24小时就能成型;就连物流都踩准了节奏,上海港、宁波港的货轮装完箱,几天就能直达海外仓,比东南亚的物流快了整整一周。

光广州一地,就有3000多家工厂给希音供货,番禺一个区就占了500多家,120多万人靠着这条产业链吃饭:从面料采购的商贩,到车间里的缝纫工,再到物流站的分拣员,少了哪一环,希音的“快”都得歇菜。

之前希音也想过“脱中”,在越南砸了700亩地建仓库,满心以为能省点成本。

结果呢?

当地动不动就停电,一年下来光停工就有12次,直接黄了2亿美元的订单;更头疼的是次品率,比国内高出15%,算下来成本没降多少,还耽误了交货期。

那时候希音该明白,中国这套“小单快反”的玩法,全世界没几个地方能复制,东南亚工厂调个货要十几天,周期至少30天,跟国内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可希音偏不记好,它踩着中国供应链的肩膀爬到“全球第三”,转头就把“中国基因”当成了累赘。

赚够2600亿就翻脸:我们是新加坡公司!

2024年9月,沙特全球人工智能峰会上,主持人顺口提了句“这家大型中国公司”,希音副主席克劳尔立马打断,语气急得像被踩了尾巴:“不对,SHEIN是新加坡公司,只是借助中国的制造业和供应链。”

这话听着就像吞了个苍蝇,什么叫“借助”?

希音广州团队有8000多人,负责对接工厂、跟进生产、协调物流,几乎包揽了“从布料到成品”的所有核心环节。

而新加坡总部总共就几百号人,大多只做些管理和销售统筹,说白了,真正干活的全在中国,它却偏要把“新加坡公司”的标签贴得比谁都紧。

更过分的是它的“钱袋子操作”。

国内合作工厂赚的都是辛苦钱,生产环节的利润率本来就低,一般只有5%-10%,希音给的价还卡着这个区间,一分钱都不肯多让。

可到了新加坡总部这边,它把衣服以高出采购价好几倍的价格卖到全球,中间的差价大多不流回国内,全沉淀在新加坡。

2022到2024年,希音新加坡公司缴的企业所得税约4.4亿美元(约31.36亿人民币),要是总部还在国内,这三年至少要多缴86亿。

2024年它新加坡公司的总资产飙到152.67亿美元,同比涨了72%,增速比国内业务快了不止一星半点。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利润全往新加坡挪了。

它这么干,无非是俩心思:一是图新加坡的低税率,平均不到10%,能省一大笔钱。

二是想撕了“中国生产”的标签,欧美市场有些人对中国快时尚有“低价低质”的偏见,它觉得挂个“新加坡公司”的名头,就能更“国际化”,方便冲刺上市。

可它忘了,自己碗里的饭,全是中国给的。

“砸碗”的代价:海外碰壁,国内失人心

希音以为披上“新加坡外衣”就能顺风顺水,结果现实给了它狠狠一巴掌。

最早它想冲美国上市,结果海外市场盯着它的合规性不放:侵权、劳工问题、环保漏洞,一个个都成了拦路虎,上市计划直接黄了。

转头瞄准英国,又被查出英国分公司把84%的营收以“采购成本”的名义转到新加坡总部,在英国只缴了960万英镑的税,这波避税操作不仅让英国工党议员呼吁“严查”,还把品牌口碑砸了个坑。

更惨的还在后面。

法国直接以“衣服不符合环保要求”开了12.6亿元的巨额罚单,这钱够不少中小服装企业活好几年;意大利消费者协会说它宣传的“品质保障”跟实际衣服差太远,要查它“误导消费者”;欧盟也放话,以后查出合规问题接着罚。

海外碰壁,国内这边也失了人心,去年希音被瑞典品牌告侵权,它二话不说就把锅甩给了合作工厂,说“是供应商擅自用了设计”,结果两成核心工厂直接撤了合作,谁愿意跟一个出事就甩锅的企业打交道?

消费者也不买账了。

2024年,希音在18到25岁年轻人里的复购率从52%掉到41%,英国有六成多受访者说它“不诚实”。

财务数据更是难看,营收虽然涨了近20%,利润却跌了11.5%,负债率飙到81%以上,市值从7000多亿跌掉了一大半。

海外市场不买它的“新加坡人设”,国内供应链不认可它的“甩锅套路”,两头不讨好。

想迁回国内上市?晚了!

眼看日子不好过,希音又动起了“回头”的心思。

今年8月,有消息说希音正考虑把总部从新加坡迁回中国,还把广州、南京当成了热门地,说是为了“赴港上市铺路”。

之前它被传要在香港“保密递表”,想在2025年完成上市,可现在证监会官网查不到它的备案,披露易系统也没相关信息。

说到底,还是之前的“切割”做得太绝,现在想捡回来,没那么容易。

想想也讽刺,之前为了避税、为了讨好欧美市场,急着跟中国划清界限,现在上市不顺、利润下滑,又想起中国的好,想回来蹭资本市场的热度。

可那些被它甩锅的工厂、被它转移的利润、被它伤害的消费者,能说原谅就原谅吗?

结语

企业的根在哪,从来不是看注册地在哪个国家,而是看它的供应链在哪、劳动者在哪、市场在哪。

希音靠着中国的缝纫机、中国的工人、中国的供应链赚够了2600亿,却想把“中国根”拔掉,这种“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操作,走不远。

要是哪天真没了中国工厂的支撑,没了珠三角的供应链,希音再花哨的“国际化”招牌,也只是块空壳子,到时候别说跟ZARA、H&M竞争,能不能稳住全球份额都难。

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4

标签:财经   中国   国人   新加坡   工厂   国内   公司   英国   总部   广州   海外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