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时代冲垮的企业,我国百年火柴厂倒闭,其产品曾经享誉全球

曾经,它是照亮半个中国的“亚洲火柴大王”,生产的火柴家喻户晓,是国民生活离不开的必需品。如今,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工厂已彻底停产,甚至被拍卖处理,从顶峰到落幕,从辉煌到消失,曾经不可一世的泊头火柴厂,究竟是怎么一步步“熄火”的?

生逢乱世,一盒“争气火”的诞生

这故事啊,得从一百多年前的清末民初那会儿说起,国门被列强轰开,洋货一股脑儿地涌进来,从吃的穿的到用的,其中就有个新鲜玩意儿叫“洋火”,也就是我们后来用的火柴。

你说这东西多方便?瘾君子抽大烟要用,老百姓点灯做饭也离不开它。

可这便利背后,却是白花花的银子哗啦啦往外流,到了1912年,有记载说中国一年得花大价钱进口几百万“罗”的洋火,一罗就是一千七百多盒,你想想这得多少钱?搁谁看着都得心疼。

就在那一年,河北沧州泊头镇上有个叫钱立亭的商人,坐不住了,泊头这地方,挨着京杭大运河,水陆交通都方便,而且不像大城市那样洋人势力扎堆。

钱立亭琢磨着,咱中国人得有自己的火柴厂,不能老让洋人赚这钱!

他联络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揣着“实业救国”的一腔热血,凑了几万块大洋,就在泊头镇办起了永华火柴公司,这就是泊头火柴厂的前身。

他们的目标很清楚:造出中国人自己的火柴,把钱袋子从洋人手里夺回来!

贵人相助,泊头火柴终“划亮”中国

这理想是挺美好,可现实立马给了他们一巴掌,办厂子哪有那么容易?没技术,缺人才,头一批造出来的火柴质量差得不行,用起来费劲不说,还出过自己着火的事故,差点儿把厂子给折腾黄了。

钱立亭他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眼瞅着这“争气火”就要灭了。就在这节骨眼上,天上掉下来个大救星——当时民国的代总统冯国璋。

冯国璋不知怎么知道了这事儿,大笔一挥,投了四万大洋进来,这笔钱不光解了厂子的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冯国璋这名头往那一摆,就是个活招牌啊!

销路一下子就打开了。你说这是纯粹的商业投资吧,其实更像是一种姿态,表明了对本土小企业的支持。

钱立亭他们也是争气,拿到钱后痛定思痛,一门心思钻研技术,还真让他们给攻克了难关,泊头火柴的质量上去了,渐渐地能跟“洋火”叫板了。

独霸一方,“亚洲火柴大王”名不虚传

接下来的几十年,泊头火柴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特别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上下抵制日货,国货火柴更是迎来了春天,新中国成立后,永华公司公私合营,后来又变成了国营泊头火柴厂。


背靠国家这棵大树,那更是如虎添翼,发展得顺风顺水,到了上世纪80年代,泊头火柴厂那叫一个威风!厂里有十几条生产线,一天就能生产700多万盒火柴,每盒里头差不多一百根火柴梗,你算算,一天就有将近七亿根火柴从这儿走向全国各地,甚至卖到了东南亚。

那会儿,泊头火柴厂简直就是个独立的小社会,厂区里宿舍楼、医院、学校啥都有,能在火柴厂上班,那是当地人脸上最有光的事儿,小伙子要是火柴厂的,找对象都硬气几分。

听说1996年的时候,瑞典火柴集团的人来参观,看完都服气,说:“你们的设备可能不是最先进的,但这产量和质量,绝对是顶尖的,你们才是真正的世界火柴大王!”

这话,泊头火柴厂听着,一点儿都不亏心,那会儿的泊头火柴,真是风光无限,谁能想到它也有熄火的一天呢?

时代变了,小巧打火机悄悄“放了把火”

俗话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就在泊头火柴厂还沉浸在“亚洲第一”的荣耀里时,有个小东西正悄悄地积攒力量,准备给它来个釜底抽薪,这东西就是打火机。

其实打火机的历史比我们现在用的安全火柴还要早点,十九世纪初就有影子了,但真正让它火起来的,是二战以后气体打火机技术的成熟。

你想想,一个小巧玲珑的玩意儿,揣兜里方便,还能重复充气,价格也越来越便宜,谁不喜欢?

一开始啊,火柴厂的人可能压根儿没把这“小玩意儿”当回事儿,也难怪,那年月,点煤油灯得用火柴,生煤球炉子得用火柴,过年放鞭炮更是少不了它。

一盒火柴才几分钱,量又足,用着踏实,还是老百姓家里的首选。

泊头火柴厂甚至硬是把两分钱一盒的出厂价坚持了三十年,在那个物价呼呼涨的年代,这简直是个奇迹,但也透着一股让人心酸的固执,这份坚守,是情怀,但也可能是错过了转弯的路口。

可是啊,时代的车轮子滚滚向前,它可不管你坚守不坚守,进入八九十年代,变化太快了,电灯普及了,煤油灯进了博物馆。

城里头,液化气灶、天然气灶取代了煤球炉,很多灶台还自带电子打火,啪嗒一下火就着了。

就连抽烟的人,也觉得用打火机“咔哒”一声,比划火柴潇洒多了,火柴能用上的地方,肉眼可见地越来越少。

打火机呢,凭着那股子方便劲儿,呼啦一下就把市场给占了,以前大家可能还会算算,一盒火柴用多久,一个打火机加气要多少钱,可当方便成了王道,那点价格差异,真不算啥了。

老厂转身难,百年荣光终成记忆微光

面对这市场的剧变,泊头火柴厂也不是没想过办法,他们也试过收购其他小的火柴厂,想通过扩大规模来保住市场。

可你想啊,这就像一群快饿肚子的狼,不想着去开拓新猎场,反而在窝里争夺剩下的几块骨头,能解决根本问题吗?

大家生产的都是传统火柴,在打火机已经满天飞的年代,你火柴造得再多,质量再好,用的人少了,又能卖给谁呢?问题出在产品本身快被淘汰了,而不是规模不够大。

听说在厂子最难的那几年,机器闲着的时间比开工的时间都长,一年开不满九个月的工,亏损起来都是几百万几百万地往外流。

1998年搞股份制改造,本想焕发点生机,结果股权怎么分、钱怎么用这些问题又闹出不少矛盾,元气没补上,反而添了新伤。

跟国外资本也谈过合资,想引进点新技术新理念,可最后也是因为各种原因黄了,一个庞大的身躯,想要灵活转身,太难了。

我们再看看同是做火柴的,河南安阳有家方舟火柴厂,人家就聪明,他们早早看出来,传统火柴用作日常点火这条路是越走越窄了,干脆换了个赛道。

他们把心思花在了火柴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上,在小小的火柴盒上印上精美的图案,什么传统文化啊、旅游景点啊,把火柴变成了礼品、纪念品,甚至是艺术品。

嘿,这么一搞,反倒打开了一片新天地,礼品火柴市场大半江山都是他们的,东西还卖到国外去了。

这么一对比,泊头火柴的失败,真就全怪打火机吗?技术替代当然是直接原因,躲不开,但往深了想,恐怕还是过去计划经济年代留下来的那种思维模式和国企体制的惯性,让它在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里,显得有些笨重,反应也慢了半拍。

当年瑞典人惊叹它的产量时,不是也说了设备并非最先进吗?这背后可能就藏着对技术更新换代的某种麻木。

那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顺风顺水的时候是底气,可一旦市场风向变了,就可能成了致命的弱点。

2006年,泊头火柴厂在完成了最后一批出口订单后,机器彻底停了。

又熬了六年,到了2012年的那个秋天,这个曾经辉煌百年的老厂,剩下的家当被一点点拍卖,当拍卖槌“咚”的一声落下,空气中似乎还飘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硫磺和木头味儿,那是它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叹息,一个时代,就这么轻轻地落下了幕布。

结语

泊头火柴的故事,就像一本翻过的旧黄历,写满了辉煌和叹息,它不是输在质量,也不是输在不努力,它只是没能跑赢时间。

那曾经照亮了无数夜晚的火焰熄灭了,但它留下的那点思考,却像一粒火种,或许能在某个不经意的角落,为后来者点亮一点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5

标签:历史   我国   时代   全球   产品   火柴厂   企业   火柴   泊头   打火机   厂子   洋火   质量   洋人   市场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