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认为,未来20年或50年后,日美将更强大,对中国却保持谨慎

在全球投资领域,沃伦·巴菲特的话语总是备受关注。他最近几年的一些表态,让人不由得思考未来经济格局的走向。巴菲特看好日本和美国的长期发展潜力,却对中国市场表现出审慎。

日美前景信心十足

巴菲特从小就展现出对商业的敏锐嗅觉。他出生在1930年的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早年就开始涉足股票买卖。11岁那年,他用攒下的零用钱买了第一笔股票,选的是城市服务公司的股份,尽管后来价格有起伏,他还是从中学会了坚持的价值。

青少年时期,他不光投递报纸赚外快,还做起了小生意,比如批发可口可乐饮料,然后一家家去推销,逐步积累起对财务的敏感度。到13岁,他就申报了人生第一次纳税,那时候他的账本上已经记录了不少小额交易。

大学毕业后,巴菲特跟随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工作,日常就是分析财务报表,逐步磨炼出价值投资的理念。1965年,他收购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本来是家纺织企业,但他通过重组,把它打造成投资控股巨头。

多年来,他偏好那些管理层可靠、长期价值高的企业。访问亚洲时,他特别留意日本的企业,比如那些大型商社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效率。他选择投资的标准很简单:看重领导层的素质和企业的持久潜力,比如董事会如何决策资金分配,确保股东利益最大化。

巴菲特对日本经济的看好,不是空穴来风。从2020年起,伯克希尔哈撒韦开始买入日本五大商社的股份,包括伊藤忠商事、丸红、三菱商事、三井物产和住友商事。到2025年,这些持股比例接近10%。他在2024年的年度股东信中提到,这些企业的治理在改善,董事会更注重股东回报,比如通过股息派发和股票回购来提升资本效率。

日本企业过去囤积现金的习惯在变,现在更多资金用于实际投资,这让巴菲特觉得可靠。他还利用日本低利率环境发行日元债券融资,成本只有预期收益的一小部分。2024年底,这些投资的市值达到235亿美元,而成本仅138亿美元,差额就是纯收益。

展望未来20到50年,巴菲特认为日本将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稳定上发力。比如半导体和汽车行业,日本的企业已经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关键位置。政府推动的改革,如东京证券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提升资本回报率,也在加速这个过程。

这些商社涉足能源、金属等全球资源贸易,多元化业务降低了风险。巴菲特在2025年的股东大会上表示,这些投资是长期的,不会轻易卖出。他预期日本经济会从过去的失落期中复苏,GDP稳步上升,受益于集体决策的文化和国际并购的扩展。

转到美国,巴菲特的乐观更根深蒂固。他一生中大部分财富都来自美国企业,伯克希尔哈撒韦持有大量美国股票,比如苹果公司的股份。尽管短期有贸易摩擦,他还是强调美国经济的韧性。

过去百年,美国GDP增长虽有波动,但企业适应能力强,从制造业转向服务和科技,创新驱动是核心。资本市场深度支持长期投资,确保流动性充足。巴菲特在信件中写道,美国像一列前行中的火车,时有小颠簸,但总体向上。他相信教育体系会持续培养人才,推动新技术开发。

2025年,股市指标虽创下新高,超出巴菲特喜欢的市值与GDP比率,但他没预测崩盘,而是提醒投资者注意长期视角。美国消费和创新双轮驱动,零售企业扩展,制造业自动化升级,这些都支撑未来增长。

巴菲特重申,伯克希尔将永远把大部分资金投向美国股票,虽然有些企业有国际业务,但根基在美国资本主义体系下。他提到过去危机后的快速恢复,比如2008年金融风暴后股市反弹,证明了这个系统的活力。

中国态度审慎有因

对比日美,巴菲特对中国投资的审慎显而易见。他曾持有比亚迪股份,这是中国电动车巨头的股权,但从2024年起逐步减持。到2024年年中,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持股降到低于5%,具体是4.94%。

这个动作不是突然的,早从2023年就开始小幅出售。比亚迪作为全球电动车销量领先的企业,本来是看好的标的,但巴菲特选择退出,原因多与地缘因素相关,比如中美贸易紧张带来的不确定性。

巴菲特在采访中提到,评估中国企业时,需要考虑政策变动的影响。监管调整可能波及科技和地产行业,虽然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基础设施如高铁网络在扩展,但外部挑战如贸易壁垒会影响出口。

外资准入变化也是他关注的点。伯克希尔哈撒韦没在中国设立大型分支,而是通过少数股权来观察市场。相比日本的稳定环境,中国市场潜力大,但汇率和监管波动让大额承诺变得谨慎。

他没公开贬低中国,而是强调全球格局的变化。南海争端或台湾相关议题,在他看来增加了风险,避免大规模投入是理性选择。2025年的股东信中,他未提及新中国投资计划,而是聚焦日美。

这不代表否定中国的发展,中国在新能源和基础设施上的优势明显,高铁里程全球领先,电动车出口强劲。但巴菲特的策略是基于价值投资原则:寻找低风险、高回报的机会。中国虽有高增速,但波动性让他选择有限参与。

巴菲特整体观点源于数据分析。日本企业的ROE在提升,美国的EPS增长稳定,中国增速高但外部因素多。他认为,日本注重透明度,美国强调创新,中国基础设施强,但投资需监控政策信号。这样的比较,不是偏见,而是事实观察。全球投资者都面临类似考量,中国市场吸引外资,但地缘政治让部分人步步为营。

长期策略坚定不变

伯克希尔哈撒韦继续扩大对日本商社的投资,到2025年持股比例逐步上升。比如三井物产的股份从8.5%增至近10%。年度报告显示,这些资产的季度更新在持续监控,预期分红收入稳定。巴菲特公开表示,这些是永久持有的,不会考虑出售。

对美国,他持有同样坚定。大量股票如可口可乐,品牌优势维持现金流。巴菲特相信美国将在未来几十年主导科技和消费,尽管有关税争论,他警告用贸易作为武器风险大,但整体乐观没变。

对中国,他维持观察姿态。他没改变初始评估,减持比亚迪后,未见新大动作。这基于全球动态,地缘风险让谨慎成为常态。但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仍在,基础设施和新能源领先全球,吸引国际注意。

巴菲特的这些看法,给投资者带来启发。未来经济格局复杂,日美强势,中国稳健前行。他的谨慎提醒大家,投资需结合实际,避免盲目。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0

标签:财经   日美   中国   谨慎   年后   未来   美国   希尔   日本   企业   商社   全球   股东   商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