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当科技股还在估值泥潭中挣扎时,锂电、储能及电网设备等电力相关板块表现强势,逐步成为热点主线。
更关键的是,数据看部分锂电子板块连续5日呈现主力净流入。
另外就是,周一也就是11月17日,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将迎来一场重量级盛会,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

表面看,这是一场行业展会。
深层看,它是中国乃至全球能源转型节奏的“风向标”之一。
而就在大会开幕前夕,一组数据悄然揭示了这场盛会背后的真正张力:2025年1–10月,全国储能项目招标规模已达92GW/305GWh,同比暴增118%和178%。
这是远超市场预期,那么短期来看,锂电方向,特别是储能这方面持续如何?刚好周末,我们就好好来研究一下。
过去,储能常被视为光伏、风电的“附属品”,靠强配维持生存。
但今年5月起,正式取消强制配储,储能被推向市场化考场。
令人意外的是,解绑非但未导致需求塌方,反而激发了更强劲的内生增长。
原因在于:电力系统的底层逻辑正在重构。
一方面,AI算力爆发推高用电负荷,单个万卡AI集群功耗可达500MW以上,高盛预测2030年全球AI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将激增175%。
另一方面,电网老化、审批冗长,美国新建电源接入平均排队3–7年,摩根士丹利测算其2025–2028年电力缺口或达49GW。

在此背景下,储能或许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
它既能平抑新能源波动,又能为数据中心提供毫秒级响应的备用电源,建设周期仅1–1.5年,成为当前最现实的电力韧性解决方案之一。

而成都这场大会,正是这一转折点的集中展示窗口。
据组委会披露,本届展会面积超6万平方米,吸引超5000家企业参展,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华为数字能源、阳光电源、通威、隆基等全产业链龙头,甚至特斯拉、蔚来、小鹏等新能源车企也携“光储充”一体化方案亮相,生态正在融合。
另外就是,本次大会期间将发布的《2025中国与全球新能源发展白皮书》预计将进一步明确多能互补的技术路径与商业模式。
更值得关注的是,盈利模式或者走通。

多个省份推行容量补偿机制后,独立储能项目IRR普遍突破8%。
叠加峰谷套利,经济性显著改善。
全球电力紧缺也为国内储能与电网设备企业打开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2025年上半年,中国储能企业斩获海外订单约160GWh,同比增长80%。
中东、欧洲等地因能源转型加速,成为主要出口目的地。
另外就是,中国企业仍通过技术授权、本地合资建厂等方式深度参与当地市场。

在电网设备方面,国产高压变压器、开关设备等凭借成本与技术双重优势畅销全球。
今年1–9月,电力设备出口额达656亿元,同比增长36%。
随着全球数据中心建设进入高峰期,对高电压等级设备的需求激增,国内龙头企业有望持续受益。
目前整个锂电产业链各环节的供需关系也日趋紧张,价格开始上行。
以电解液核心材料六氟磷酸锂为例,11月初价格已涨至12万元/吨,短短两个月内翻倍。
此外,磷酸铁锂正极、负极材料及电池等环节也出现涨价迹象,预计业绩有望持续释放。
那么在短期科技方式回调,资金不断在加大关注锂电方向,叠加短期还有事件催化,这方面或许值得我们花时间去研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作行业跟踪笔记,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笔者坚持的动力~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