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11日,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市的双江口水电站红旗特大桥突然垮塌,桥体坠入足木足河,激起巨大烟尘。这座刚在今年1月完成主跨合龙的“云中之桥”,曾是连接马尔康、金川、壤塘三地的交通要道。当地政府称,垮塌前已发现山体滑坡导致的边坡裂缝,并提前实施交通管制,所幸无人员伤亡。但这座耗资巨大的工程为何如此“脆弱”?究竟是自然灾害难以避免,还是建设过程中埋下了隐患?

桥塌的那一刻,烟尘冲天,仿佛大地在怒吼。这座全长758米、主墩高达172米的“云中之桥”,曾被誉为区域交通的“脊梁”,却在建成不到一年就轰然倒下。当地居民回忆,垮塌前桥头路面已出现裂缝,像一道狰狞的伤疤,但谁也没想到它会以如此惨烈的方式告别。
官方解释将原因归咎于山体滑坡,称这是“不可抗力”。然而,细究之下,疑问重重:既然10日就已发现裂缝并管制,为何没有更彻底的应急措施?大桥设计时是否充分考虑了地质风险?要知道,这座桥所在的双江口水电站库区,本就是地质灾害高发区。更讽刺的是,今年1月主跨合龙时,媒体还盛赞它“重塑了区域交通格局”,如今却成了“短命工程”。

有专家指出,类似高墩大跨桥梁对地基稳定性要求极高,而库区蓄水后,山体受浸泡更容易滑坡。如果建设时对地质勘测不够细致,或为了赶工期忽视潜在风险,悲剧或许早已注定。古人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桥梁建设又何尝不是?
一座桥的倒塌,砸出的不仅是烟尘,更是对重大工程质量的拷问。我们常说“天灾难防”,但若人祸叠加,天灾便成了最好的遮羞布。红旗特大桥的悲剧提醒我们:在崇山峻岭间架桥铺路,不能只追求“高、大、快”,更要敬畏自然、尊重科学。否则,今天的“地标”,或许就是明天的“废墟”。下一次,我们还能如此幸运地“无人伤亡”吗?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