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天越冷,越缺这种“维生素”!一定要及时补充

随着气温骤降、寒意渐浓,很多人明显感觉身体状态在下滑,其实,这背后很可能是身体在悄悄呼救:缺少一种关键营养素——维生素D

不少国内调查都指出,中国成年人里,有差不多六七成的人维生素D都不达标,尤其老年人群缺乏率可超 70%,此外,儿童青少年在冬季的缺乏率也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可是,为什么天气一冷,我们对维生素D的需求便悄然提高呢?

一、为什么天气越冷越要补维生素D?

冬季维生素 D 告急的核心原因,在于它的获取途径存在明显的季节性限制。

人体最重要的维生素 D 来源,其实发生在皮肤上:表皮吸收到 UVB 后,会触发 7-脱氢胆固醇的光化学反应,最终生成维生素 D₃,也就是胆钙化醇

多项研究表明,约 80% 的维生素 D 来自皮肤合成,而饮食只提供约 10%–20% 的补充

但进入冬季后,这一合成机制受到多重制约,比如日照时间大幅缩短,太阳高度角变低,使得 UVB 到达地面的强度明显减弱;现在大多数人白天都待在室内,真正能出去活动的时间被大大压缩。

例如,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专门研究了冬季窄波段紫外线 B(NB‑UVB)全身照射对人体维生素 D 水平的影响。研究对象为居住在高纬度、冬季天然日照显著减少的健康成年人。干预组从10 月至次年4月,每两周接受一次标准红斑剂量(SED)的 NB‑UVB 照射;对照组则不进行任何照射。

结果非常具有说服力:干预组在基线时血清 25‑羟基维生素 D(25(OH)D)平均约 78 nmol/L,到次年 4 月时上升了约 11.7 nmol/L(p = 0.029),而对照组同期则下降了约 11.1 nmol/L(p = 0.022)。

该实验清楚地说明:在冬季,当自然日照不足、紫外线B强度下降时,定期、定量的 NB‑UVB照射可以帮助维持甚至提高体内维生素D水平,这正是医学界提出冬季补维 D时“光照替代策略”的重要依据。

另一方面,在冬天逆温天气常使大气层结稳定,污染物难以扩散,从而造成频繁雾霾、PM₂.₅ 浓度升高,这些悬浮气溶胶颗粒会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大幅削弱到达地面的 UVB 强度。

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这点:有研究指出,北京冬季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很高,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显著减少。根据这些观察,冬季因日照锐减、衣物遮挡等因素使得体内维生素D合成“断崖式下跌”,成为全年缺乏的高发时期。

那么,长期处于这种“缺 D”状态,对身体到底会带来哪些潜在但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呢?

二、缺乏维生素D的危害有哪些?

维生素D缺乏的危害,远比“怕冷、乏力”严重得多,维生素D的一个核心功能,是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当维D严重不足时,身体从食物中对钙的摄取效率骤降,钙质无法被充分利用,逐渐流失,容易出现负钙平衡。

在老年人中,这种流失极具破坏力,国内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将 240 名 60 岁以上骨质疏松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补普通维生素D₃(800 IU/日 + 钙 800 mg)和活性维生素 D(1,25-二羟维 D₃ + 钙),干预 12 个月后发现,活性维D组在腰椎骨密度(BMD)上的提升显著优于普通维D组,同时其简易躯体能力(SPPB)、握力,以及跌倒风险(通过跌倒效能量表评估)都有更明显改善。

这说明:维生素D缺乏不仅会导致骨量流失,还可能削弱老年人的肌肉力量平衡能力,从而提高跌倒及骨折风险。

儿童维生素D缺乏绝非 “小毛病”,它极易引发佝偻病,而这种疾病会对孩子的骨骼发育造成严重且可能不可逆的伤害,直接影响生长发育轨迹。

缺乏维D时,钙无法被有效吸收和沉积,骨骼无法正常钙化,孩子可能出现骨骼变形、生长迟缓等症状,这对他们一生的骨骼健康构成重大威胁。

维生素D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控作用具有显著的季节相关性,在冬季日照不足、免疫需求升高的特殊时段,其调节价值尤为突出,是维持免疫稳态的关键营养素之一。

有研究(如化学生物网络模型研究)表明,较低水平的活性维D会减弱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使免疫系统更容易产生过度炎性反应。

也就是说,如果维D不够,免疫系统“防守”能力减弱,容易出现对病原体的攻击性反应不平衡。

说到人们的心理健康,相关研究发现维生素D跟抑郁症也脱不开关系。

虽然具体机制还在不断研究,但已有观察性研究发现,低血清 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较高抑郁症风险相关;部分临床试验也显示补充维生素D后,部分患者抑郁症状有所改善。

因此,在冬季这种最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的时期,为了避免由此带来的多方面健康风险,及时补充维生素D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盲目补充又可能适得其反,那科学高效的补充方法就成了关键。

三、冬季补充维生素D,掌握哪些方法更高效?

冬季补维D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技巧性”,选对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具体如下:

冬季补充维生素D选择合适的时间 +暴露足够皮肤面积 +合理控制时长,效果比盲目曝晒 +防晒霜更靠谱。冬季最佳晒太阳窗口是上午约10 点前 +下午大约3点后,这两个时段紫外线相对温和,却依然包含中波紫外线(UVB),有利于皮肤合成维 D

每次晒太阳时,建议暴露手臂 +腿部等皮肤面积大约 30% 以上

肤色偏浅的人,每天暴露约20 分钟就差不多了;肤色偏深的人,由于黑色素会吸收部分UVB,需要延长 30 分钟;这里不必追求“晒到出汗”或“晒很久”,实际上,每天坚持短时间晒固定时段,比周末一次性晒超长时间效果更稳定,也更安全。

别隔着玻璃晒太阳,这很重要!普通玻璃能挡掉大约9成的UVB,而UVB才是身体合成维 D 的主力军。隔着玻璃晒1小时,合成的维D量非常少,远低于直接户外的效果,所以,想补维D,一定要在户外,别指望在窗边 “靠窗晒” 就能补上

另外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饮食补充

把它当作维D补充的“辅助线”来打,但要补对,就不能随便吃点东西,必须精准锁定那些真正富含维D的食物。

天然高维D食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动物性食物 +深海鱼,在所有天然食物里,脂肪含量高的深海鱼是维D的“王者”,像三文鱼,在一些膳食指南里就被列为顶级维D来源。

沙丁鱼,这种小鱼虽小,但维D含量也不弱,根据食物营养数据库,每100 g罐装沙丁鱼(油浸、带骨)大约含193 IU 维生素D。动物肝脏,猪肝、牛肝里也含一点维D,但远不及鱼类那么高,适量吃肝脏(比如每月两三次)可以作为维D的补充,同时还能提供其它营养,不过要注意肝脏胆固醇较高,不宜过量。

维生素 D 补充剂确实是一个非常精准、有效的选项,但到底要不要吃、怎么吃,最好让医生或营养师来把关。一般指南上说得比较清晰:健康成年人每日补约 600 IU,而 70 岁以上老人如果要维持健康骨骼,建议提高到约800IU

关键还在于你的血液里 25‑羟维生素D(25(OH)D)的浓度,只有了解这个,才能决定真正需不需要补。

如果你的25(OH)D 水平降到 20 ng/mL 以下,就属于缺乏状态,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可以考虑每天补800–1,000 IU;但如果真的低到10 ng/mL,就像处在警报线了。

根据研究与临床建议,当维生素 D 水平极低时,可采取短期每日2,000–4,000IU的“强化补充”策略,以先恢复体内储备,随后调整至维持剂量。

补的时候也有技巧:建议随餐吃,尤其是油脂丰富的正餐,这样维D吸收效率更高。还有剂型选择也要看人:孩子、老人或吞咽不方便的人,可以选滴剂;成年人则可以考虑胶囊或片剂。

如果一直在吃糖皮质激素、某些抗癫痫药或者利尿剂这些药,可别忘了跟医生说呀~ 这些药可能会影响维D的吸收和代谢,医生得知道才能帮你调整方案!补维D,不是简单“多补就好”,安全性也很关键。

因此建议:开始补后每隔1–2 个月复查一次 25(OH)D水平,当你的维D水平稳定在理想范围(很多指南是 30–50 ng/mL)之后,就可以考虑转成 “日晒 +饮食 +少量补剂” 的组合方式长期维持。高剂量长期服用维生素D风险不小,可能让血钙过高,严重时会出现肾结石或软组织钙化等问题。

冬天补维生素D,不是“养生潮流”,而是有科学证据支持的现实需求。

身体在冷空气里更脆弱,维D又是免疫力、骨骼、肌肉和心理状态的关键枢纽,一旦缺口拉大,整个人的状态都会跟着走下坡路。

好在补维D并不复杂:晒对太阳、吃对食物、必要时用对补充剂,坚持下来,身体很快就能反馈给你。

参考资料

1、中国妇女报.冬季容易维生素D缺乏,补充仍需谨慎.2024-11-25

2、人民网.天越冷,越缺这种“维生素”!这10类人最易中招.2025-11-16

3、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的临床应用共识.2018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5

标签:养生   维生素   医生   冬季   日照   骨骼   水平   食物   身体   紫外线   关键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