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为什么不悬挂毛主席的照片,反而要挂主席的画像?

《——【·前言·】——》

天安门上,那幅巨大的“主席像”,你有没有注意过,它不是普通照片,而是一幅画像?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不挂毛主席的照片,而选择画像呢?背后藏着的门道,涉及技术、艺术、文化好几个方面。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这里面到底有什么讲究。

从1949年说起,这传统怎么来的

说起天安门城楼悬挂画像这事儿,得从1949年算起。

那年2月12日,北平刚和平解放没多久,为了庆祝这件大喜事,画家董希文赶制了第一幅画像挂上去。

到了10月1日开国大典那天,这个做法就正式定下来了。

当年没什么好纠结的,那会儿照相技术还不成熟,想弄那么大一张照片根本做不到。画画是唯一的选择。

有意思的是,这么一个因为技术限制的无奈之举,后来竟然成了延续至今的传统。

1966年8月,上面做了个重要决定:画像不再只是节假日才挂,改成天天挂着。每年国庆节前必须换一幅新的。

这个规矩一直执行到现在,每年立秋一过,画师们就开始忙活新画像的事儿,赶在国庆前完工。

这么多年下来,已经成了一个固定仪式。

北京的天气,照片真扛不住

很多人不知道,天安门城楼上那幅画像有多大——长6米4,宽5米。这么大的尺寸,挂在户外,面对的环境有多恶劣?

北京的气候特点就是温差大。夏天能热到40度,冬天冷到零下十几度。画像挂在城楼正中间,太阳直晒,风吹雨淋,冬天还有雪。

照片这东西,主要成分是化学涂层,遇到紫外线就开始分解,颜色会一点点褪掉。湿度一大,照片还容易起泡、变形。

北京春天风沙大,夏天暴雨说来就来,秋天干燥,冬天严寒。照片在这种环境里,撑不了几个月就得换。

油画就不一样了,颜料本身有抗紫外线的成分,画布也经过特殊处理,能在户外保持一年基本不褪色。

还有个实际问题:这么大的画像,局部要是有点小破损,画作可以修补。

照片呢?坏了一小块就得整张换掉。从经济角度讲,画像反而更划算。

制作工艺,每一步都有讲究

说到制作过程,这里面的门道就更多了。画像可不是在一整块布上画完就完事儿,那得用21块五合板和铝板拼起来做底。

为什么要拼?因为太大了,一块板子根本做不了。

底板准备好以后,要先涂好几层特殊底料,这底料得防水、抗腐蚀。然后画师才开始上色。

用的颜料都是专业油画颜料,一层一层往上涂,光上色就得花好几个星期。

照片要做这么大,也得拼接。拼接处就是最大的隐患,那些接缝特别容易开裂、翘边。风一吹雨一淋,接缝处就开始出问题。

画作就不存在这个困扰,画师在拼接的板子上作画,用颜料把接缝完全覆盖掉,根本看不出来。

每年画新画像的时候,画师都要对着照片反复比对,确保神态准确。但他们不是照着照片死板地复制,而是要做艺术处理。

比如领口系得更紧一点,显得更庄重。眼神的角度也要调整,让人从不同方位看过去,都觉得画像在注视着自己。

这种透视技法,照片可做不到。

手绘的文化含义,照片替代不了

在传统文化里,手绘一直被看作是对重要人物的尊重方式。给先人画像、给伟人画像,这是一种仪式感。

有位长期负责画像的画师石京生说过一句话:照片失去了肖像画的含义。

这话怎么理解?肖像画承载的是艺术家的理解和情感投入。画师在创作过程中,会琢磨怎么表现神态、怎么处理光影、怎么让画面更有精神。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致敬。照片呢,机器咔嚓一下就完了,缺少这种人文温度。

画像还有个特殊之处:它不只是一张脸,而是一种象征。画师在创作时会强化某些特征,比如眼神的坚定、表情的从容,这些都是通过艺术手法加工出来的。

照片太写实了,反而缺少这种升华的效果。

站在天安门广场上往城楼看,画像位于正中间,上方是国徽,两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标语。

整个构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

画像在这里,已经不是个人形象那么简单,它是国家形象的一部分,是一代人集体记忆的载体。

年年更换,背后的坚持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每年都要换新的?旧的画像还能用,为啥非得重新画?

这里面有实际原因,也有象征意义。实际原因刚才说了,北京的气候条件摆在那儿,画像在户外挂一年,颜色多少会有点变化。

虽然不至于完全褪色,但为了保持最佳状态,每年更换是最稳妥的办法。

象征意义更重要。每年国庆前更换新画像,这本身就是一个仪式。画师们从立秋开始准备,精心绘制,国庆前夕挂上去。

这个过程提醒着所有人:对历史的尊重、对传统的坚守,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行动里。

新画像挂上去的那一刻,广场上总会聚集很多人。这种情感很难用语言形容,但确确实实存在。它连接着过去和现在,连接着个人和国家。

画像背后承载的历史、文化、情感,才是它无可替代的原因。每一笔颜料、每一次修改,都凝聚着画师的心血。每一年的更换,都是对传统的延续。

走在长安街上,抬头看见那幅画像,很多人会驻足停留。

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一个民族的记忆。这些东西,照片给不了。

《——【·结语·】——》

天安门城楼上的画像,用的是最传统的手工绘制方式,应对的是最现代的技术挑战,承载的是最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既是艺术创作,也是技术选择,更是情感寄托。这种坚持看似不合时宜,实际上恰恰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

每年国庆前,新画像准时挂上去,这个延续了几十年的传统,还会一直继续下去。

信息来源:

1. 新华社历史资料档案

2. 人民日报官方报道

3.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文献

4. 北京市文物局公开信息

5. 中国国家博物馆资料库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0

标签:历史   天安门   画像   主席   照片   画师   天安门城楼   颜料   传统   北京   文化   国庆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