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高温在家开空调!医生提醒:家里闷热或中暑别不舍得那点电费

今年7月初,武汉一位独居老人因不舍得开空调,在家中高温环境下晕倒,送医时体温高达41℃,被确诊为重度中暑。

这一事件迅速登上热搜,引发公众热议:高温天不开空调,真有可能致命吗?电费贵,真的比健康更重要?

炎夏来临,酷暑难耐,很多人却在“空调”这件事上犹豫不决。有人担心电费飙升,有人怕吹空调生病,还有人认为“忍一忍就过去了”。

但医生明确指出:在密闭高温环境中长时间不降温,极易引起中暑,甚至危及生命。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被无数真实案例反复验证的事实。

中暑,不只是“晒晕了”那么简单。

很多人以为中暑只有在户外太阳下才会发生,近年来被称为“室内中暑”的案例正在逐年上升。

尤其是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等人群,即便整天待在室内,如果通风不良、温度过高、湿度过大,同样可能引发严重中暑。

根据中国气象局与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的《高温健康风险提示》显示,当室内温度超过32℃且湿度超过60%时,人体的散热机制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极易引发热射病。

而《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4年一项研究指出,城市低楼层老旧小区中,夏季室内气温普遍高于室外1.5℃,是“中暑高发地”。

为什么不开空调,身体会“撑不住”?

人体就像一台恒温机器,维持核心温度在37℃左右。当环境温度过高时,身体主要靠“出汗”散热。

但在高湿度环境中,汗液难以蒸发,就像穿着湿衣服跑步,不但不凉快,反而更闷热。

这时,体温会持续上升,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大脑供血减少,严重时可能导致意识模糊、昏迷,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医学上将最严重的中暑称为“热射病”,其死亡率高达50%,而且进展极快。

有研究显示,从轻微中暑发展到热射病,最快只需2小时。

“不开空调也能扛过去”的误区,正在让人悄悄生病。

不少人对空调有偏见,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常挂在嘴边的说法有:

 “空调病太可怕,吹多了会头晕感冒。” “省点电费,扇子扇扇就好了。” “以前没空调也活得好好的。”

但医生指出,这些观念背后隐藏着几个普遍误区

第一,空调病并非真正“病”,而是使用不当引起的身体不适。例如温差太大、长时间直吹、室内空气不流通等。

只要科学使用,空调不会导致疾病,反而是“夏季保命神器”。

第二,扇子、电风扇无法降温,只能“吹风”。

在空气闷热、湿度高时,风扇只会把热空气来回搅动,带来的凉感只是暂时的心理安慰,并不能真正降低体温。

第三,时代变了,环境也变了。过去的夏天没有如今这么热。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数据,中国2024年夏季平均高温天数为历年之最,其中不少城市连续多日突破40℃大关。

医生建议:别因为那点电费,把健康搭进去。

很多家庭不舍得开空调,说到底是心疼电费。与高温带来的健康风险相比,这笔“省下的电费”实在不值当。

如何科学、健康地使用空调,才能既省电又避暑?

医生总结出以下几个实用建议:

 保持空调温度在26℃-28℃之间,不要贪凉。

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佳室内温度,既舒适又节能。

 每隔2小时通风一次,保持空气流通。

可以在清晨或夜晚短暂开窗,避免室内含氧量降低。

空调出风口不要直吹人,尤其是头颈部。

搭配电风扇协助空气循环,增强降温效果。

使用除湿功能,降低湿度比降温更关键。

 高湿环境比高温更容易中暑

老年人、孕妇、婴幼儿家中优先安装温湿度计,实时监测环境。

值得警惕的是,有些人中暑时并不自知。

轻度中暑常表现为头晕、恶心、乏力、出汗多、注意力不集中,容易与“太累了”“低血糖”混淆。

但如果此时不及时降温、补水,可能迅速恶化。

特别是老年人,由于体温调节能力减弱,常常“热了不自知”。

2023年《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的一项临床研究指出,超过65岁的中暑患者中,87%在发作前没有明显症状预警。

这也是为什么每年高温季,新闻里总有“独居老人家中中暑去世”的悲剧反复上演。

中暑不仅伤身体,还伤心理。

高温环境下,人的情绪波动更大,易怒、焦虑、注意力难以集中。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4年研究显示,连续高温日超过5天,城市居民抑郁评分平均上升17%。

这不是心理脆弱,而是生理反应。高温会导致褪黑激素减少、睡眠质量下降,从而影响情绪稳定。

一个凉爽的环境,不仅是身体的避风港,也是心理的避雷区。

更深层的问题:在一些低收入家庭,“不开空调”是无奈的节俭,而非健康选择。

清华大学与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发布的研究指出,中国城乡空调普及率仍存在差距,部分老人独居、行动不便,夏季无力改善居住环境,成为高温“隐形受害者”。

这也提醒社会各界,社区、物业、政府在高温天气下应主动关怀弱势群体,提供纳凉场所、上门检查、物资发放等帮助。

医生最后强调:健康无价,空调不能省着用。

如果你还在犹豫开不开空调,想想身体值不值得那几块电费。

中暑不是英雄主义的象征,而往往是认知偏差的结果。

不是所有的“能忍”都是美德,尤其是面对酷暑时。

参考文献:

[1]张颖,刘琳,李晓.高温天气下居民中暑风险分析与健康建议[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4,58(5):567-572.
[2]王芳,赵文婷,刘伟等.城市老年人高温中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42(10):1123-1129.
[3]陈志宏,郭丽萍,周扬.高温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4,38(2):89-9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9

标签:养生   电费   闷热   高温   家里   夏天   空调   医生   环境   健康   中国   湿度   身体   室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