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柏和心理服务中心
*本文节选自曲鹞奇老师的往期直播,编辑邹邹
01
为什么厌学的孩子更愿意待在家里?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常情况下都应该在学校。可有一天,这个孩子突然“回不去了”——门一关,死活不出门,怎么叫都没用。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有,而且不少。
一旦真的出现这种“宅死”状态,背后一定不是简单的“懒”或“叛逆”,而是跟人类最原始的本能有关:当我们害怕、焦虑、极度不舒服时,是愿意逛无影的街、去热闹的万达,还是更愿意把门一关,缩在屋子里?答案显而易见——躲起来,才能带来安全感。
所以,当孩子突然不上学、不出门,打也打不出来、叫也叫不出来的时候,我们必须停下来,探一探他背后到底在怕什么。那一刻,他大概率遇到了一件让他极度恐惧、焦虑、甚至羞耻的事情。这件事可能不大,但对孩子来说,就是“过不去的坎”。
反过来,有些孩子虽然也不去学校,却能陪小伙伴出去玩。这种情形另当别论——至少他的社会功能还在,心理损伤相对较轻。而连门都不出的孩子,往往正处在多重心理困境的“暴风眼”里。此时,家长最该做的,不是硬拽,而是透过“宅”这个现象,看见孩子心里那团“怕”的本质。
02
恐惧可进,焦虑先退:孩子“宅家”时家长的陪与退
能出去玩,说明社会功能还在;门都不出,说明孩子正被多重问题夹击。
那问题来了:青春期孩子把自己反锁屋里,怎么敲都不开,家长到底什么时候该陪、什么时候该退?
判断标准只有一条——情绪坐标。
1. 恐惧区——可以进门
如果孩子处于恐惧状态,正是需要人陪的时候。轻敲三下,低声问:“我能进来吗?”多数情况下,他会默许,甚至希望你留下。
2. 焦虑区——千万别硬闯
当你敲门,里面立刻爆吼:“别烦我!走开!”——这是典型焦虑。人在焦虑峰值时,最排斥劝导、最烦陪伴。此时硬闯,只会把冲突升级。正确做法:门口留一句“我在这儿,有需要随时叫”,然后真的离开,让他知道你是“可撤退的安全基地”。
记住:
- 恐惧=需要共情,可以陪。
- 焦虑=需要空间,先退后。
能逛街、能找同学,说明症状还轻;连门都不出,才是红色警报。先分清情绪,再决定进退,这是家长唯一能用的“绝招”。
更新时间:2025-10-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