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家5代人住日军炮楼58年,因墙体太厚,耗费20年才通上暖气​

在青岛李沧区一条老街上,藏着一座圆柱形的旧炮楼,它见证了从侵华战争到和平年代的转变。一户孙姓人家在这里住了半个多世纪,五代人接力改造这座坚硬的遗迹,只为过上正常日子。

炮楼兴建与战争遗留

日军1938年在青岛李沧区永安路建造这座炮楼,主要为了保护附近的变电站。建筑呈三层圆柱状,高约十米,占地二十平方米。墙体用花岗岩和钢筋混凝土浇筑,最厚的地方达到七十二厘米,能承受重机枪扫射。

墙上均匀分布十二个射击孔,面向不同方向,便于监视周边。内部有狭窄螺旋楼梯连接地下室,仅够一人侧身通行。建造过程中,工人们连续作业,混凝土搅拌机声音在巷子里回荡。完成后,机枪就架在射击孔上,直指港口一带。

1945年日本投降,青岛解放,这座炮楼被废弃。射击孔和弹痕上积了灰尘,墙面留着战争印记。战后住房紧张,管理人员没把这类坚固建筑拆除计划。它靠近一家国有企业工厂,后来划为员工宿舍用地。青岛城市恢复建设时,许多类似遗迹就这样留下来,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那时候青岛电力部门职工住房短缺,孙从孝一家十二口人挤在二十平方米宿舍里。1962年春,单位把这座炮楼分配给他们。孙从孝拿到钥匙,进入内部,空间潮湿黑暗,霉味扑鼻。墙面粗糙,射击孔透进少许光线,楼梯锈迹斑斑。

炮楼原本不是住人的,内部布局简单,只为军事用途设计。其实,这座建筑在战后一度用作临时仓库,里面堆放杂物,地面尘土厚厚一层。孙家搬入前,需要先清理这些遗留物品,才能勉强住人。青岛李沧区当时正处于工业恢复期,许多职工家庭面临类似住房难题,这座炮楼就这样成了他们的落脚点。

入住改造与艰辛过程

孙从孝一家入住后,先用砖块和木板在螺旋楼梯处隔出房间,给孩子们分睡处。他们铲掉墙上旧灰层,抹新泥巴平整,手上起水泡也坚持干。安装门窗时,孙从孝用锤子敲墙,火星溅出只留浅痕。家人商量固定框架,借来电钻打孔,灰尘飞扬中推进。

冬天来了,全家围煤炉取暖,手脚冻紫。孙从孝决定装暖气管道。第一年用电钻打孔,钻头磨损断裂,钢筋露出来挡路。大家擦汗换工具继续。几年后改手工凿子,碎石掉地扬尘,咳嗽中清理,但深度不够穿管。

儿子接手,买硬钻头搭梯子,一天钻几厘米,胳膊酸痛抬不动。孙子长大加入,冬日钻孔冷风灌入,裹棉衣轮流,工具换多次。二十年里,反复测墙厚,调路径,失败后清灰渣,重规划。

搬入初期,炮楼曾当食堂,墙黑烟熏。孙从孝刮黑垢,妻子拖地除尘。第三层瞭望台八平方米,搭阁楼床铺挤睡。煤炉烟雾充空间,咳嗽不止。用布塞射击孔挡风,风大吹落。用铁丝固定木板盖孔,室内更暗。

地下室无排水,用木板围厕所,气味难闻。照明一盏吊灯,昏黄闪烁。孙从孝查射击孔裂缝,防雨渗。厚墙夏隔热,冬锁寒,地下室潮湿衣霉。借凿子锤子敲射击孔,火花迸,工具卡钢筋。一次凿子断,碎片伤手,裹纱布几天后继续。几个月凿出拳头通道。第二儿子弄细钢管插,角度不对弯曲调。

多次申请援助,填表协调队。市政暖气扩时,挖巷铺主管,孙从孝儿子指引支管连射击孔。连接日,用专业钻推进,灰尘弥漫戴口罩看。管道穿墙,热气流通,擦墙残渣。

过程从七十年代初起,儿子成年主导,爬梯钻孔汗湿衣。孙子轮班,一人累递工具。钢筋密,钻头卡,用锤敲松推进。失败清屑,测剩厚,改路径。

八十年代,周边平房暖气普及,炮楼墙厚排除。孙从孝上门协商,带图纸说情。队评估,利用射击孔避破坏。带重设备轰鸣巷,家人守旁。管道精确对接,儿子调钢管拧接。测试热气冒,全家围擦尘。

二十年多代操作,工具手工到电动升级。冬来裹衣坚持,灰尘覆衣。孙从孝渐老,儿孙接力,梯挪移,测仪复用。管道贯通连市政。

地下室改储物,木板隔空间。射击孔加固,防钻松。分工明,女清现场,男操工具。冬钻冷风吹,点小炉暖继续。失败多,一钢管弯断重购。单位供材,儿子运回。连市政挖沟,铲土堆巷。孙从孝助搬,确保对齐。热流通,墙钻痕抹泥补。改造提升生,但墙厚障碍。孙子忆细节,工具磨换频。二十年跨,技术进,从手动机械。​

炮楼内部空间有限,一家十二口分层住。一层厨房,二层卧室,三层储藏。楼梯窄,转身难。改造时,敲楼板装下水,碎屑满地。八十年代,通天然气,从墙外管接射击孔。这些过程累积,反映改革开放后生活改善。周边小区建起,炮楼仍旧,孙家坚持改造。

暖气成功与时代传承

炮楼伴孙从孝一家五代度五十八年。暖气通后,房间热气流,家人桌边聊,不忧寒冬。后来,孙家从孝宿舍拆迁,得五十万补偿。买百多平方米新房,搬入享电梯。虽离炮楼,周末夫妇返,维护旧居,闲时和邻居聊起。

炮楼留存,成为青岛李沧特殊记忆。墙渗水现,修裂缝防塌。吸引游客访,记历史。新房现代,炮楼旧忆。孙家故事示适应力,战争遗迹转民用。

改革开放后,青岛发展快,李沧区高楼起,炮楼成景观。孙从孝退休,儿孙工作稳定。补偿款买房,标志生活跃迁。炮楼空置,偶尔孙夫妇打理,扫尘修墙。本地媒体报道,故事传开,体现中国人韧性。

如今,炮楼墙上弹痕仍,提醒侵略史。孙家五代在这里生根,从贫困到小康。暖气通标志结束艰辛,开始新章。青岛保护历史建筑,这炮楼列入,偶尔开放参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普通人面对历史遗留,能通过努力改变生活。孙家没抱怨,而是动手改造,体现了中国家庭的实干精神。炮楼从战争工具变家园,反映时代和平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5

标签:历史   炮楼   山东   墙体   日军   暖气   青岛   工具   凿子   儿子   孙子   地下室   木板   钻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