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星巴克的一系列操作,彻底让老顾客看不懂了。原本播放轻爵士乐、主打静谧氛围的 “都市第三空间”,如今下午茶时段竟循环起《Super Star》《简单爱》这类千禧金曲,网友吐槽 “一秒梦回 QQ 炫舞时代,听着就想摇花手”;宁波开出的首家 “村屋改造店”,榫卯结构的屋檐下挂着星巴克绿标,老年人坐在门口喝咖啡的画面,更是被调侃 “从白领会客室,爆改成县城奶茶店”。

这场争议的背后,是中资控股后星巴克的本土化转型焦虑。品牌方解释,复古歌单是为了贴合 “千禧文化” 主题,特定时段播放而非常规调整,但网友的质疑并未平息 —— 毕竟星巴克深耕中国市场二十余年,早已用爵士乐、皮质沙发和咖啡香,将 “精致、静谧” 刻进了品牌基因。如今突然抛弃标志性调性,跟风奶茶店的热闹社交氛围,本质上是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的无奈妥协。

要理解星巴克的 “变脸”,得先看清它的生存困境。一边是本土品牌的围追堵截:瑞幸靠着 9.9 元平价策略和爆款营销,门店数量突破 2 万家,把星巴克远远甩在身后;蜜雪冰城旗下的幸运咖、库迪咖啡等品牌,用十几元的客单价抢占下沉市场,让星巴克 30 元起的定价显得格格不入。另一边是消费需求的迭代:社区咖啡店遍地开花,“第三空间” 不再是星巴克的专属优势,年轻人更愿意为高性价比买单,“星巴克平替” 话题在社交平台的阅读量一度超 10 亿次。加上此前推出的中式糕点被批 “不伦不类”,高价粽子、月饼遭吐槽 “包装过度”,星巴克的用户黏性持续下滑,下沉县域市场成为它最后的扩张蓝海。
于是我们看到了星巴克的 “自救式改造”:2025 年计划将门店扩张至 9000 家,覆盖近 3000 个县域;下午茶时段播放中文流行曲,打造类似奶茶店的社交场景;甚至改造村屋开 “接地气” 门店,试图吸引下沉市场的年轻消费者。从商业逻辑看,这种调整并非毫无道理 —— 下沉市场的消费者更注重社交互动与情感共鸣,传统安静的氛围对他们吸引力有限,奶茶店式的热闹反而更能带动到店率。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星巴克的改造只学了奶茶店的 “形”,却没抓住核心,更丢了自己的 “魂”。

奶茶店的热闹背后,是亲民的定价和高频的社交属性。可星巴克一边用千禧歌单营造热闹氛围,一边仍坚守 30 元以上的客单价,在县城月薪三四千的消费环境里,难免显得 “水土不服”。有网友吐槽 “县城一杯星巴克顶一天饭钱,既想蹭奶茶店的流量,又不愿放下身段降价,这哪是本土化,分明是自欺欺人”。更尴尬的是,它的改造让老顾客集体流失:上海白领抱怨 “以前来星巴克办公,现在《Super Star》一响根本没法集中注意力”,62% 的网友在调查中表示 “不该丢掉核心格调”。这种 “两头讨好” 的操作,最终可能落得 “两头不讨好” 的下场。
其实品牌本土化从来不是 “全盘跟风”,而是在保留核心优势基础上的优化适配。麦当劳加了豆浆油条,却没丢汉堡的经典口味;故宫文创再接地气,也没丢文化底蕴。星巴克完全可以有更聪明的选择:比如分区设计,办公区保留爵士乐和静谧氛围,社交区设置主题音乐角;下沉市场适当调整定价策略,推出更亲民的产品线,而非只改氛围不改价格。现在的问题是,它为了追求扩张速度,轻易撕掉了 “精致” 的品牌标签,把二十多年积累的差异化优势抛诸脑后。音乐角;下沉市场适当调整定价策略,推出更亲民的产品线,而非只改氛围不改价格。现在的问题是,它为了追求扩张速度,轻易撕掉了 “精致” 的品牌标签,把二十多年积累的差异化优势抛诸脑后。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