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傍晚六点半的商场美食区永远人声鼎沸,萨莉亚的玻璃门被推开时,总能带着一股浓郁的番茄肉酱香气。
这个人均四十元就能吃饱的意式快餐品牌,收银台前排队的年轻人手里攥着菜单,没人会追问那份卖十九元的肉酱面里,肉酱是不是预制封装的。
而隔着两层楼的西贝门店,服务员向刚入座的顾客介绍“现炒的土豆牛肉”时,桌旁的女士却下意识拿出手机,对着菜品拍了张照片,指尖在搜索栏里犹豫要不要输入“西贝预制菜”。
很多人说预制菜本身是工业时代的产物,不该被贴上“原罪”标签,但很少有人深究,为什么同样使用预制食材,萨莉亚能在舆论场里“全身而退”,西贝却总被推到风口浪尖?
其实答案藏就是,走进萨莉亚的人,心里装的是“用最少的钱解决一顿饭”的需求,预制菜带来的快速出餐和稳定价格,恰好契合了这种需求。
而选择西贝的人,愿意为一份土豆牛肉支付八十元,看重的是菜单上“现做”“手工”的承诺,是对“高价对应高品质”的信任。
萨莉亚从进入中国市场起,就没刻意隐瞒过预制食材的使用,开放式厨房能看到厨师将预制肉酱倒入锅中加热,菜单上的价格更是直接告诉消费者“这里没有暴利”。
当品牌不制造“现做”的噱头,消费者也就不会产生“被欺骗”的落差,反而会因为“低价+透明”形成好感,反观西贝引发的争议,大多源于“承诺与现实”的错位。
其实消费者并非不能接受高价预制菜,而是不能接受“用现做的价格买预制的产品”,就像你花五百元买了件号称“手工缝制”的衣服,结果发现是机器流水线生产的,那种被欺骗的感觉,远比衣服本身的质量问题更让人愤怒。
价格也从来不是孤立的数字,而是消费者对“价值”的量化判断,就像星巴克的咖啡,一杯三十元的拿铁,消费者支付的不仅是咖啡豆的成本,还有门店环境、服务体验的溢价,而便利店六元一杯的速溶咖啡,消费者看重的是便捷和低价。
如果星巴克用速溶咖啡粉冲泡,却依然卖三十元,消费者肯定会不满,这和西贝的问题本质上是一样的,预制菜不是不能出现在高价餐厅,而是需要品牌坦诚告知,让消费者在知情的前提下做出选择。
如果西贝明确标注“土豆牛肉使用预制食材,加热后食用”,依然有人愿意花八十元购买,那说明这个价格对应的价值得到了认可,但如果用“现做”的标签掩盖预制的事实,就是对消费者信任的消耗。
可现在很多品牌把“预制”当成了不能说的秘密,总觉得坦诚会影响销量,却忘了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萨莉亚的成功恰恰证明,坦诚不仅不会失去消费者,反而能建立起独特的品牌信任。
其实预制菜争议的背后,是消费者对“消费公平”的追求,我们不反对工业化生产带来的便利,也不排斥预制菜提升餐饮效率,但我们反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欺骗,反对“高价低质”的价值错配。
就像买手机时,商家会明确告诉你手机的处理器、内存配置,让你根据价格判断是否值得购买,餐饮消费也应该如此,预制菜的使用与否,不该是商家藏着掖着的秘密,而应该是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的选项。
消费者真正在意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商家是否尊重自己的知情权,是否提供了与价格匹配的价值。
如今预制菜已经成为餐饮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便利店的便当到连锁餐厅的菜品,预制菜无处不在,与其争论预制菜好不好,不如思考如何建立更透明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在知情的前提下做出选择。
萨莉亚的“无人骂”和西贝的“遭吐槽”,其实是给所有餐饮品牌提了个醒,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坦诚永远比隐瞒更能赢得人心,价值匹配永远比噱头营销更重要。
当我们抛开对预制菜的偏见,会发现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是食材的生产方式,而是消费过程中的公平与信任。
就像人们不会因为超市卖预制的速冻饺子而愤怒,却会因为高档餐厅用预制饺子冒充现包水饺而不满一样,关键在于“你得到的,是否符合你付出的价格”。
未来的餐饮市场,那些敢于坦诚面对预制菜、尊重消费者知情权的品牌,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而那些试图用噱头掩盖事实、消耗消费者信任的品牌,终究会被市场淘汰。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