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临死前感叹:“我一死,大清必亡!”14天后果然字字应验

文|小玉

编辑|小玉

前言

1908年11月15日,紫禁城内传出一声绝望的叹息:"我一死,大清必亡!"这句话出自一个掌控中国政坛近半个世纪的女人之口——慈禧太后。作为清朝实际统治者,她深知自己的离世将给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带来怎样的冲击。

从懿贵妃到太后的华丽转身

1835年,叶赫那拉氏出生在一个满洲镶蓝旗的普通官宦家庭。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名叫兰儿的女孩,日后会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1852年,17岁的她通过选秀进入紫禁城,被册封为兰贵人,后晋封为懿妃。1856年,她为咸丰帝生下皇长子载淳,这成为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地位迅速提升至懿贵妃。

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在承德避暑山庄驾崩,年仅6岁的载淳继位,是为同治帝。根据咸丰帝的遗诏,由肃顺等八位大臣辅政,史称"顾命八大臣"。然而,野心勃勃的懿贵妃并不甘心让儿子的皇权旁落他人之手。她与东太后慈安联手,发动了著名的"辛酉政变",成功铲除了肃顺等人的势力,开始了长达47年的垂帘听政生涯。

权倾朝野的"老佛爷"

慈禧太后的统治手段可谓炉火纯青。她深谙宫廷政治的精髓,善于平衡各方势力,既能拉拢重臣,又能及时清除异己。在她的统治下,清朝政治呈现出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她重用汉族官员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这些人在平定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等重大事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1875年,同治帝驾崩,慈禧太后立4岁的载湉为帝,是为光绪帝。按照清朝祖制,新皇帝应该从同治帝的同辈中选择,但慈禧太后为了继续掌权,破例选择了下一辈的载湉。这一决定虽然违背了祖制,但却确保了她能够继续垂帘听政。

在慈禧太后统治的近半个世纪里,中国经历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艰难转型。她既是这一转型的推动者,也是阻碍者。一方面,她支持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她又坚决反对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改革,这种矛盾的态度为清朝的最终覆灭埋下了伏笔。

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的双重打击

1884年至1885年的中法战争,是慈禧太后统治期间面临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考验。虽然在军事上中国并未完全失败,但在外交谈判中却损失惨重,被迫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这场战争暴露了清朝军事现代化的不足,也让慈禧太后意识到西方列强的强大。

更为严重的打击来自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的失败彻底粉碎了洋务运动30年来的成果,也让慈禧太后的威信受到严重冲击。《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割让了台湾等领土,还要赔偿巨额战争赔款,这对本就财政困难的清朝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甲午战败后,中国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慈禧太后虽然意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但她的改革始终是有限的、保守的。她支持的洋务运动只是在技术层面的改良,而不是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这种"中体西用"的改革思路,注定无法解决中国面临的根本问题。

戊戌变法的失败——保守与激进的激烈碰撞

维新派的崛起与光绪帝的觉醒

甲午战争的惨败如醍醐灌顶般唤醒了中国的有识之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认为,中国要想摆脱危机,必须进行彻底的政治体制改革,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他们的变法主张得到了年轻的光绪帝的支持。

光绪帝载湉从小就在慈禧太后的控制下长大,名为皇帝,实则傀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见识的增加,他越来越渴望拥有真正的皇权,摆脱太后的控制。甲午战败的耻辱更是激发了他的变法决心,他希望通过维新变法来振兴国家,同时也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正式启动戊戌变法。在接下来的103天里,光绪帝连续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领域。这些改革措施包括:废除八股文,改革科举制度;创办京师大学堂;裁撤冗员,精简机构;发展工商业,奖励发明创造等。

慈禧太后的担忧与反击

面对光绪帝的激进改革,慈禧太后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担忧。一方面,她也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不改革就会亡国;另一方面,她又担心过于激进的改革会危及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满族的统治基础。

维新派的一些主张特别让慈禧太后感到威胁。比如,康有为提出的"开制度局"、"设议院"等建议,实际上是要建立君主立宪制,这必然会限制皇权,更会削弱太后的垂帘听政地位。更让她担心的是,维新派中有人提出要"除旧党",这明显是针对以她为首的保守势力。

1898年9月,慈禧太后得到密报,说维新派准备围园杀后,即包围颐和园,杀死慈禧太后,彻底夺取政权。虽然这一消息的真实性存疑,但它成为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直接导火索。她意识到,如果不立即行动,自己多年来苦心经营的权力基础就会毁于一旦。

戊戌政变的爆发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回到紫禁城,发动了"戊戌政变"。她宣布重新训政,将光绪帝软禁在瀛台,同时下令逮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得到消息后及时逃亡海外,但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等"戊戌六君子"被捕,并于9月28日在菜市口英勇就义。

戊戌政变的成功,使慈禧太后再次牢牢掌握了政权。她下令废除几乎所有的变法措施,只保留了京师大学堂等少数几项。这次政变不仅终结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尝试,也彻底粉碎了通过和平改良来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希望。

戊戌变法的失败,标志着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改革派的彻底失败。从此以后,要求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政府的革命思想开始广泛传播。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这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变法失败的深层原因

戊戌变法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改革过于激进,步子迈得太大。103天内颁布的改革措施涉及面过广,触动的利益集团过多,必然会引起强烈反弹。

其次,改革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维新派主要是一些知识分子,虽然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但在朝廷中缺乏足够的政治力量,更没有得到军队的支持。相比之下,慈禧太后在朝廷中经营多年,拥有深厚的政治根基。

最后,改革触及了满族统治的根本利益。维新派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推翻满族统治,但他们的许多主张实际上会动摇满族的特权地位。在民族矛盾尚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这种改革很难得到满族统治集团的真正支持。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王朝衰落的加速器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蔓延

19世纪末,山东、直隶等地频繁发生自然灾害,民不聊生。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在华势力不断扩张,传教士活动日益猖獗,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在这种背景下,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迅速兴起。

义和团最初叫"义和拳",是一个以练习武术为名的民间组织。他们宣称练习义和拳能够"刀枪不入",并且要"助清灭洋",驱逐西方侵略者。这种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响应,义和团队伍迅速壮大。

1899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达到高潮。他们攻击教堂,杀死传教士和中国基督徒,焚烧洋货,破坏铁路和电线。面对义和团的反洋活动,西方列强向清政府施压,要求严厉镇压。然而,慈禧太后对义和团的态度十分复杂。

慈禧太后的策略选择

面对义和团运动,慈禧太后陷入了两难境地。镇压义和团,会得罪民众,也违背了她内心深处的反洋情绪;支持义和团,又可能引起列强的武力干预。经过反复权衡,她选择了一个看似聪明实则愚蠢的策略:既不明确支持,也不坚决镇压,而是试图利用义和团来对抗西方列强。

1900年春,义和团进入北京和天津地区。慈禧太后下令"民气可用",实际上是默许了义和团的活动。她幻想着能够利用义和团的力量迫使列强让步,减轻对中国的压力。然而,她严重低估了列强的军事实力,也高估了义和团的战斗力。

6月20日,义和团包围了北京的使馆区,开始了长达55天的围攻。慈禧太后在这一天正式向11国同时宣战,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但也是极其不明智的决定。她在给各国的宣战诏书中声称:"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后来成为她的一个重要污点。

八国联军的入侵与庚子赔款

面对中国的宣战,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迅速组成联军,向中国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八国联军总数虽然只有约2万人,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很快就占领了天津。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逃往西安,这是她生平第一次如此狼狈。在逃亡途中,她深刻体会到了国力衰弱的痛苦,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决策失误。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他们虽然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但装备落后,组织松散,根本无法对抗现代化军队。更重要的是,"刀枪不入"的迷信思想使他们无法正确认识敌我力量对比,导致了盲目的乐观和惨重的失败。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个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额最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中国要向11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约9.8亿两,相当于当时中国4年的财政收入‘

庚子赔款的沉重负担进一步加剧了清朝的财政危机。为了筹集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加重税收,这又加剧了社会矛盾。同时,列强在华驻军的增加,也使中国的主权进一步丧失。可以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4

标签:历史   天后   义和团   光绪   中国   义和团运动   列强   满族   清朝   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   紫禁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