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维破解芯片难题:33岁刘灿已获破格晋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既然让原子从‘天上’落下来困难重重,那能不能让它们从‘地下’长出来?”这是33岁的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院刘灿教授的这个颠覆性的思路,直接是突破了二维材料制备的世界性的难题。

这一个创新思维也让她在博士后出战仅仅三年以后,就破格的晋升为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成为了这一个学校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在全球的芯片产业面临着物理极限的一个背景下,刘灿提出了形象的比喻:传统的芯片就像是被精耕到了极致的“硅晶圆土地”,而她的。工作就是开垦全新的“二维晶圆良田”。


二维材料仅仅只有原子层级的厚度,但是却被视为了下一代芯片的理想材料。

但是它的制备过程就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如何把实验室的小样品转化成为了可以产业应用的高质量,大面积的晶圆呢?

传统的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已经是让原子从“天上”落下,难以做到精准的控制。

刘灿团队独创的“晶格传质-界面生长”新方法,是可以使得原子从衬底界面生长出来的,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官网的资料是显示,这一种方法是实现了每分钟50层的快速可控生长速率,在层数控制跟堆垛结构方面是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

刘灿的学术晋升之路可以说是扎实而迅速的:2022年博士后出站受聘为副教授,2023年是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2024年是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25年是破格晋升为教授。


这一个晋升的背后是有着丰硕的科研成果的,根据公开的资料是显示,她已经是发表了一作或通讯作者论文30多篇了,其中就包括有Science 3篇、Nature子刊9篇,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就有16项。

2025年9月份,刘灿入选了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名单。这一个国际的荣誉也是充分的肯定了她的研究的创新性和影响力。

除了科研的工作以外,刘灿同样也是重视科学的普及。她是面向全校非理工科学生开设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现代物理学”课程,用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抽象的概念。


讲到量子力学,我会从手机芯片,医学核磁共振来讲起讲道理,相对论我会解释GPS导航的原理。刘灿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打破了学生对于物理的畏惧感。

她的教学也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有的学生在课程的一个启发之下,直接是把激光原理制作成了手工的立体书《光子历险记》,展现出了科学教育的无限可能。

刘灿的科研之路也并不是说一帆风顺的,她在博士期间曾经是连续几个课题都受到很大的挫折,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科研。

她的博士生导师当时还鼓励她:你一定要坚持,你具备了成为优秀科学家的潜!这一份信任支撑着她度过了难关,最终是坚持不懈后获得了突破。

现在作为导师的刘灿也是把这一种知识传递给了自己的学生,她既指导学生的研究方向,也关心她们的成长,成为了学生眼中可亲的“大姐姐”。

刘灿团队的技术突破对于全球的芯片产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的,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硅基芯片在功耗和集成度方面已经是接近了物理极限了。


二维材料是具备了超薄的厚度,优异电学性能和可调带隙特性,成为后摩尔时代最具有前景的候选材料了。刘灿的研究给二维材料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路径。

目前团队正在致力于调控原子的堆叠方式,旋转角度等更高精度的一个研究,为实现定制化的新材料,推动芯片技术发展继续的探索。

刘灿用她的经历证明:在科学的道路上,逆向的思维是可以开辟全新的天地,坚持不懈,终将会迎来突破,她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就,更加是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的生动体现。

在芯片等关键的技术领域,我们是需要更多的像刘灿这样的敢于创新,踏实研究的青年科学家的。

信息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官方发布。论文数据来源于Science和Nature期刊官网,专利信息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数据库。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4

标签:科技   大学教授   难题   芯片   思维   中国人民大学   原子   材料   麻省理工   学生   技术   教授   物理   晶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