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中那么燃,周末到河南。天地之中,这个“中”有多“中”呢?

一、历史基因:

1、“天地之中” 的文明密码 “中” 的更深层来源,可追溯至中华文明独特的 “天地之中” 宇宙观。早在 3000 多年前,周公旦在嵩山脚下通过圭表测影,认定登封告成(今郑州登封)为 “地中”—— 这里夏至日正午八尺之表的日影恰好一尺五寸,符合 “天地之中” 的天文标准大河网。这一科学观测与政治理念的结合,使 “中” 从单纯的地理概念升华为文明核心。 此后,“中” 的内涵不断扩展。

2、西周青铜器 “何尊” 铭文 “宅兹中国”,首次将嵩山地区称为 “中国”;当时的“中国”是指中心、中央的意思。

何尊

“何尊”通高 39 厘米,口径 28.6 厘米,重 14.6 千克腹部露出精美华丽的浮雕饕餮纹饰,故被命名为饕餮铜尊。器底上刻有铭文,发现122 个颇具历史价值的文字

铭文

铭文中“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最为引人注目,金文的“中”字像是一个氏族部落被周围竖立的旌旗环绕,似乎有中央的意思。而“国”字的形状,则像是两道壕沟将氏族部落隔离在中间,并有象征武器的戈在旁守护。

中国

这是“中国”第一次作为一个词组在历史上出现,不同于现在作为国家名称的含义,这里的“中国”指地理方位,即国家的中心。

由此周成王五年成周(即洛邑)建成,成王搬迁至此地。在此营建都城有助于加强对成周东郊一带的监管和利用,巩固周王朝政权和全国统一;经济上有利于征收四方的贡赋和储备国家粮仓,从而成为全国经济的中心;同时成周还是诸侯和贵族举行“殷礼”的地方,起到对群臣奖励、督促和考核作用。虽古今意义不同,但“中国”二字的出现如同打开一封深埋于地下的古老的预言信。

3、汉代太室阙、元代观星台等建筑,将 “中” 具象化为礼制与科技的双重见证网易手机网;儒家 “中庸”、道家 “守中”、佛家 “中道” 等思想,更将 “中” 提炼为哲学与伦理的至高追求河南日报。这种从 “地中” 到 “中国”、从天文到人文的演变,使 “中” 成为中华文明的元概念。

汉室阙

汉室阙

二、文化共鸣

古今交融的时代表达,当代河南文旅宣传将方言 “中” 与 “天地之中” 历史底蕴结合,形成了极具感染力的传播符号: 地域辨识度:“中” 作为河南人脱口而出的日常用语,天然具有亲切感和话题性,瞬间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文化纵深感:从周公测影到 “天地之中” 申遗成功,“中” 串联起 5000 年文明史,成为河南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河南省人民政府。 情感共鸣点:

三、方言血脉

最具辨识度的河南声音 在河南方言中,“中” 是高频使用的肯定词,相当于 “好”“行”“可以”,渗透在日常对话的每个角落。例如 “今晚烩面中不中?”“中!” 这种简洁明快的应答,不仅体现了河南人直爽的性格,更承载着千年传承的语言基因。据考证,“中” 作为肯定词的用法至少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战国策・齐策》中 “是秦之计中” 的 “中”,与今日河南话中的含义完全一致。 这种方言特色的形成,与河南长期作为古代通用语(如 “雅言”“中州音”)的核心区密切相关。从夏商时期的洛阳雅言,到宋元时期的中原官话,河南方言始终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即便经历多次人口迁徙,“中” 仍作为地域文化符号顽强留存,成为河南人身份认同的鲜明标志。

“中” 既承载着对历史的敬畏,又传递着对当下的认同。正如河南人常说 “中不中,中!”,这种积极的应答既是对家乡的热爱,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肯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0

标签:历史   河南   周末   天地   中国   铭文   河南人   登封   方言   嵩山   饕餮   雅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