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馆弦歌丨川大百年博物馆,解锁西南地区文明密码

视频加载中...

央广网成都10月10日消息(记者 王颖 见习记者 唐诗敏)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府河之畔的四川大学博物馆(以下简称“川大博物馆”)始建于1914年,前身为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而今111岁了。

川大博物馆现藏有8万余件历史人文类文物,其“西南天地·云汇大川”基本陈列以西南地域为核心观照,通过“自然、考古、民俗、民族”四大篇章,构建起跨越地理与人文的“深度地图”。

尤其是四代中外考古学者、专家对三星堆遗址的科学发掘记录,不少网友将其称为“了解三星堆的第一站”。该展厅复原了当年的探沟场景,动态投影重现了发掘现场,带领参观者慢慢揭开古蜀文明的密码。

参观者正在了解三星堆考古发掘记录(央广网见习记者 唐诗敏 摄)

丰富翔实的文献资料结合声、光、电技术的动态呈现,透过川大博物馆的展陈,参观者得以了解三星堆的幕后故事,也能清晰看见逐渐壮大的四川大学考古团队、日渐先进的考古方法。

川大博物馆讲解员赵娜琳说:“1934年,考古专家对三星堆进行首次科学考古发掘,这种认真严谨的专业精神和工作态度延续至今,代代川大学子仍在为三星堆的考古发掘工作努力学习。”

“来到博物馆看到了我们川大前辈的很多努力,就像在三星堆遗址考古的时候,我们四川大学也派了很多考古的科研团队去帮忙考古发掘,我觉得挺荣耀的。”四川大学研究生廖宇婷在参观完川大博物馆后说道。

沿着古蜀文明的叙事脉络,迈向四川的“市井烟火”,从高校走向大众视野的四川大学博物馆,已成为兼具大众文化教育功能与科普价值的公共空间。

为了让文物展示“动起来”,川大博物馆悉心设置了许多“观、触、闻、嗅”的互动环节,特别是通过3D打印技术,对邛窑出土的小玩偶进行1:1复刻还原,备受参观者的喜爱,大家总有“摸一摸”的本能冲动。而在皮影戏展示区域,“变脸式”皮影更是独具四川特色的“花样玩法”。

小朋友正在抚摸1:1复刻还原的邛窑出土文物(央广网见习记者 唐诗敏 摄)

在川大博物馆第三层展厅,还可以在“闻香识植物”中开启“博物致知”之旅。该展厅以诸多珍稀动植物标本,追溯生命演化脉络,呈现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迁。这些标本中有难得一见的华南虎、鸭嘴兽,有已经灭绝的白鲟,还有出现基因变异的双头蛇……是集科研与教育功能为一体的“活教材”。

川大博物馆自然专题展厅(央广网见习记者 唐诗敏 摄)

川大博物馆是四川大学的“第二课堂”,更是公共文化的窗口。据了解,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2023年正式向公众开放,截至2025年5月,四川大学博物馆已接待观众120余万人次。从近百年的考古档案到沉浸式科普教育,川大博物馆正以学者的严谨与教育者的热忱,让文明基因在触摸与感悟中代代相传。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1

标签:历史   西南地区   解锁   博物馆   密码   文明   四川大学   参观者   记者   展厅   大众   成都   自然   脉络   标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